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3篇
公路运输   46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根据GB18296—2001《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的燃烧试验要求,对原有燃油箱耐火性试验台架进行分析和优化设计,并经试验验证。通过优化设计后的燃烧台架更稳定、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32.
李志杰  陈吉清  兰凤崇  杨威 《汽车工程》2020,42(4):454-461,483
车用锂电池在工作过程中会经受机电热的耦合作用,其中机械滥用是引发锂电池内部短路的最主要风险之一,很可能导致严重的起火事故。隔膜的机械完整性是防止锂电池在机械滥用条件下发生内部短路的关键因素。通过综合的力学测试发现,不同尺寸的压头导致PP隔膜两种截然不同的变形和失效模式。最后分析了触发锂电池内部微短路的机理,并通过力学试验和理论分析提出了锂电池内部微短路下的隔膜临界位移准则。  相似文献   
33.
汽车悬架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汽车的行驶平顺性.文中以1/4汽车双质量悬架系统为对象,确定其3个性能指标目标函数;基于数学软件Mathematica生成目标函数的3D曲面图和数值表,显示出目标函数的变化趋势;分析悬架参数对目标函数的影响,研究悬架系统性能指标目标函数的变化规律,从而针对不同车型选择不同的悬架参数匹配,指导参...  相似文献   
34.
在对车厢内热环境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经常处于太阳辐射的工作状态的现代某客车车厢的数值模型。综合考虑传导、对流及辐射传热,采用标准k-ε两方程湍流模型及各种辐射模型,对典型太阳辐射下客车车厢内温度场进行了稳态数值计算,为客车车厢内气流组织和热环境优化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5.
针对车道线检测存在检测精度不够高、多峰值检测、受噪声干扰严重的问题,设计了道路图像前处理算法和目标约束(Target Constraint Range,TCR)算法结合的新型车道线检测算法。对灰度化的图像进行改进的中值滤波除噪,再基于最大类方差法,用Canny算法提取车道线边缘。结合前处理算法,TCR算法通过目标区域划分和极角极径法来缩小检测范围,且运用算子[1 0-1]和[-1 0 1]对车道左右双线分别进行边缘叠加处理来提高霍夫变换法(HoughTransform)的检测精度,在新的TCR下进行车道线跟踪,解决了车道线检测偏离问题,搭建了汽车试验平台和软件平台。试验结果表明,检测算法在直道和弯道行驶下的检测准确率分别为93.8%和91.6%,且能排除弱光照和强光照干扰。  相似文献   
36.
为预测与评判汽车碰撞事故中头部骨折和旋转加速度引起的脑损伤,对一位中国成年50百分位男性志愿者进行CT扫描,建立了具有中国人体特征的头部几何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验证.对模型仿真结果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响应与本文和Nahum与Trosseille等前人的实验结果所进行的比较表明,颅内压力分布均表现出冲击-对冲的压力梯度分布模式,且压力峰值吻合较好,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生物逼真度.  相似文献   
37.
并联机床被誉为21世纪的新型加工中心, 但它所能发挥的性能仍受到现有机构计算理论、测量及标定方法的限制.目前已有的正向求解方法,由于非线性的影响,有求解过程复杂和多解的问题,难以用于并联机床的运动控制,为此,建立了6-3 Stewart平台式并联机床结构的运动学和力学模型,其中采用对称分布的3个位移传感器用于机构的位置分析,并将降阶的运算操作与传感器方式相结合,实现了机构分析的正向算法,并开发了数值模拟程序.这种方法明显降低运算消耗,并提高了精度.  相似文献   
38.
汽车垂直越障能力的计算及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兰凤崇  陈吉清 《汽车工程》1997,19(2):116-120
本文进行了不同工况下的前轮驱动汽车垂直越障能力的理论分析,计算机模拟计算及试验验证;建立了结构参数与垂直越障能力的关系;并对前轮与后轮驱动汽车作了对比。其结论对指导前轮驱动汽车的总布置,某些参数和确定及公路设施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9.
基于自适应响应面法的车身前部吸能部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新车型开发中的整车碰撞分析,引入自适应响应面法对车身前部吸能结构进行了优化研究.避免了传统响应面法完全依赖于最初选定的试验点,对复杂函数拟合精度较差的问题.通过对前纵梁等主要吸能部件的板厚进行优化,提高了车身的正面抗撞性,为汽车产品开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0.
乘用车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技术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面向设计的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流程,并将其应用于某SUV的开发中。研究表明:运用灵敏度分析技术和基于梯度法的修正可行方向优化算法能更高效地实现车身结构轻量化;提高材料的屈服强度可弥补厚度减小后对碰撞安全性造成的负面影响。结构件轻量化和材料替换前后均作了刚强度和碰撞性能的对比,设计方案和研究结果都在应用中得到有效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