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7篇
综合类   7篇
水路运输   3篇
铁路运输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2.
本文在总结贵阳市已建道路的使用情况的基础上 ,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纵缝成因、纵缝宽度、拉杆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还对未设置拉杆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情况作了调查 ,认为不设拉杆也无明显的使用缺陷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吊索损伤对自锚式悬索桥吊索系统内力的影响机理,以某主跨160 m的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为工程依托,采用非线性静力分析方法,对吊索不同损伤程度下结构的力学响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吊索损伤引起吊索系统的拉力重分布,主要发生在损伤吊索和与之同跨同侧相邻的2根吊索之间,具有相邻性;相较于单根吊索损伤,相邻2根吊索发生损伤后结构的力学响应更为剧烈,且与这2根吊索分别发生损伤引起同侧吊索拉力重分布的叠加效果几乎等效。研究结果可用于自锚式悬索桥损伤索力控制,同时可为损伤吊索监测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4.
赵琳  张轩  陈鹏飞  杨启凡 《铁道勘察》2020,(1):111-116,122
八达岭长城站是我国第一座深埋地下的高铁车站,车站由80多种洞室组成,传统二维设计难以准确表达其错综复杂的空间位置。为了提高设计效率和信息交流的准确性,采用BIM设计,解决了轨道交通工程在设计、施工、运营中的难题。基于三维碰撞检查、正向智能设计,加深了对BIM设计应用方式和铁路BIM相关标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导缆器作为船舶与海洋平台系泊系统必不可少的构件,在工作中会受到系泊缆的交变作用力,疲劳问题非常突出。[方法]以一个研发中的旋转式导缆器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时域水动力计算方法,研究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单点系泊系统中导缆器在南海S4海域中所承受的载荷;然后,采用有限元法开展静态分析计算,研究导缆器结构强度,并通过有限元法计算其应力集中系数(SCF);最后,基于波浪载荷计算及结构强度计算结果,针对FSPO的导缆器在各种海况下的疲劳寿命提出一种预报方法。[结果]结果表明,导缆器的疲劳寿命为16.21年,疲劳损伤主要发生在海况51~64时。[结论]所做研究对导缆器的疲劳寿命设计和计算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5月15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毕,五峰山长江大桥4号墩(南岸)桥塔成功封顶(见图1),标志着我国首座公铁两用悬索桥建设取得阶段性胜利。五峰山长江大桥是连淮扬镇铁路的控制性工程。大桥全长6.409km,主跨1 092m。上层为双向8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km;下层为4线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部队经常担负长距离机动驻训任务。如何应对野战化驻训条件下车辆装备动用频繁、使用条件差、维修环境恶劣的实际.积极探索适应部队驻训车辆装备维修保障的对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根梁试件(一根免拆卸模板混凝土梁,一根普通混凝土梁)的试验,研究了免拆卸模板混凝土受弯梁在单调荷载作用下的基本力学性能,包括荷载挠度变化规律、跨中混凝土应变、受力钢筋应变、正截面承载力、破坏形态等,对免拆卸模板一结构混凝土梁与普通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现行规范计算免拆卸模板一结构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免拆卸模板一结构混凝土梁能够满足挠度限值的要求;免拆卸模板.结构混凝土梁具有与常规混凝土梁相近的抗弯性能。  相似文献   
19.
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很多优点,但是也有出现病害不好修复、改建困难等缺点,碎石化技术是对其进行大修和改造的重要手段,是一项绿色的维修改造技术。对碎石化技术的施工工艺、注意事项、技术特点进行了论述,分析了碎石化技术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古田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山体古滑坡复活情况,通过对隧道地表情况、围岩地质、构造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了其形成原因,采取了锚固桩、锚索桩、微型锚筋桩和洞内加强支护等综合治理措施,成功地治理了山体滑坡。阐述了锚索桩施工工艺和监控量测方法,为以后同类型工程施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