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6篇
公路运输   196篇
综合类   189篇
水路运输   42篇
铁路运输   17篇
综合运输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71.
采用化学自组装法制备聚乙烯醇负载Keggin结构的H3PW12O40和H4SiW12O40复合物膜并对水中苯酚进行光催化降解研究.对复合物的结构及光色性质进行表征,讨论了复合物膜的组成、用量、光照时间与TOC及苯酚去除率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以PW12/SiW12/聚乙烯醇制成的复合物膜,其组成为1:2(质量比)、用量为5g/L,光照2 h,10 mg/L水中苯酚去除率可达到50%左右,TOC去除率可达到30%~40%.  相似文献   
72.
王怡  王炜  李志斌  付茜 《交通与计算机》2011,29(3):29-32,50
表征骑车者舒适程度的指标"超车事件数"较为合理地体现了非机动车道路服务水平。基于超车物理机理的Hummer非机动车超车事件数预测模型已得到广泛应用,但中国道路及自行车有着鲜明的自身特点,因此其在中国地区运用尚存不足。据此,修正模型引入影响较大的延误事件和自行车骑行者的超车动机2个参数,对物理分割的非机动车超车事件数进行了研究。比较南京实地勘测的事件数据和各类预测数,相关性相对Hummer模型增大,拟合结果验证了修正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3.
考虑出行者在个体因素方面的差异及其对选择自行车通勤的作用,利用Odds Ratio统计定性地分析各因素的影响,运用因子分析探索因素间的相关性和内部联系.基于因子分析结果,建立含隐含变量的二项Logit(BL)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出行距离、感知收益、小汽车拥有与是否自行车通勤显著相关.同时利用普通BL模型作为参考得到补充和比较结果:尽管社会经济地位是显著的,家庭收入的影响却不大;出行者更在意快速性和便利性收益,而非安全性和舒适性收益.  相似文献   
74.
采用静电纺丝法与无皂乳液法相结合制备了稀土配合物/聚合物复合纳米纤维Eu(DBM)3Phen/PS.采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和荧光光谱(FS)等,对纤维的形貌和发光性质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随着PS浓度的增加,所制备的纤维直径逐渐增大,纤维的发光强度也逐渐递增,荧光寿命逐渐增长.  相似文献   
75.
为了减少高速公路常发交通瓶颈上游路段运动波传播引发的追尾事故,在分析PARAMICS微观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可变限速控制仿真平台,在高速公路入口匝道交通瓶颈仿真路段,采用事故预测模型定量研究路段内冲击波传播过程中追尾事故的实时风险,提出了减少事故发生概率可变限速控制策略.结果表明:减少事故风险效果最好的控制策略是将阈值设置为预测事故概率等于0.25,限速值变化周期为120 s,限速值降低幅度为20 km/h,恢复幅度为10 km/h,相邻路段限速值差为20 km/h.采用可变限速最优控制策略后,高速公路瓶颈上游路段追尾事故风险降低了20%.   相似文献   
76.
文章从分析航行计划入手,通过国际海事组织的A.893(21)决议有关《航次计划指南》对制定航行计划的要求,阐述详细而规范的海图标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引入海图标注,对其内容步骤结合图例研究,列举了详细而规范的海图标注应有的内容,为远洋船舶进行航线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
根据高速公路常发拥堵路段的交通流数据,采用累计占有率法绘制交通流占有率波动曲线,用来判断拥堵路段内车辆排队尾部轨迹,分析了占有率、里程位置、时间间隔的关系,确定了累计占有率曲线的拐点。分析了排队传播、消散过程中交通事故频数与时间、空间距离的关系,对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车辆在时间和空间上接近排队车辆尾部时,发生交通事故的频数明显增加,时间距离与空间距离以排队尾部为中心呈现正态分布,不同行驶方向路段内正态分布曲线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拥堵传播与消散过程的正态分布曲线存在显著差异。建立的事故发生概率的联合正态分布模型,可用于预测排队车辆尾部附近的交通事故风险,为实施动态交通控制以提高快速道路交通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8.
在考虑交通量短时变化的时空特性和波动性基础上,建立了非线性交通量短时预测模型.根据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流非线性、时变性、随机性等特点,提出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对非线性交通量短时预测模型进行在线修正.该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采用两步优化策略,对算法参数进行调整,避免算法早熟收敛,有效提高了算法的运算精度和效率.利用城市道路的实测数据,通过Mat-lab软件工具箱对该模型进行计算机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79.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但是传统的公共交通系统普遍存在着线网布局和站点设置不合理,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益低等诸多问题,导致了公交分担率低。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一路一线直行式”公共交通系统新模式。本文通过对“一路一线直行式”公共交通新模式的内涵和特征的分析,构建了新模式理论研究的框架结构体系,包括新模式的适应性分析、客流分析、公交线网布局规划研究、公交站点及换乘节点布局方法研究、信号优先控制与智能调度优化方法研究等。最后探讨了新模式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80.
用密度-流量关系模型解释交通流量陡降现象.为了解释交通流量陡降现象,提取了车头间距和驾驶员反应时间等驾驶行为共性参数.利用这些共性参数,建立了车流-回波速度、速度.密度和密度.流量关系模型.根据驾驶员在加速和减速时反应时间,计算了回波速度和密度-流量关系.计算结果表明,随驾驶员反应时间减少,回波速度峰值减小,流量峰值增大.驾驶员反应时间的变化是产生流量陡降现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