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6篇
  免费   84篇
公路运输   563篇
综合类   588篇
水路运输   476篇
铁路运输   397篇
综合运输   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71.
The AUTOSAR has been developed as the worldwide standard for automotive E/E software systems, making the electronic components of different suppliers to be employed universally. However, as the number of component-base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automotive embedded systems grows rapidly and the hardware topology becomes increasingly complex, deploying such large number of components in automotive distributed system in manual way is over-dependent on experience of engineers which in turn is time consuming. Furthermore, the resource limitation and scheduling analysis make the problems more complex for developers to find out an approximate optimal deploying approach in system integration.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novel method to deploy the AUTOSAR components onto ECUs with the following features. First, a clustering algorithm is designed for deploying components automatically within relatively low time complexity. Second, a fitness function is designed to balance the ECUs load. The goal of our approach is to minimize the communication cost over all the runnable entities while meeting all corresponding timing constraints and balancing all the ECUs load. Th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our approach is efficient and has well performance by comparing with other existing methods in specific and synthetic data set.  相似文献   
72.
白云  石振明  石雪飞 《隧道建设》2017,37(10):1201-1208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跨国运输通道的建设成为倡议实施的关键环节之一,而我国建设复杂地质条件下跨国基础设施的经验尚不丰富。"中—尼—印铁路通道"是一条途经尼泊尔,连接中国和印度2个大国的运输通道,基于实地考察,分析该通道建设的必要性及建成后的效益,对线路进行初步规划,并总结该通道建设的难点:铁路轨道坡度大;沿线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周边基础设施落后,施工条件恶劣;大量深长隧道以及大跨径高桥梁;环境以及气候条件复杂。同时对沿线隧道以及桥梁的建设可行性进行分析,并给出施工建议:沿线隧道采用以TBM法为主、钻爆法为辅的施工方法;桥梁建设则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间的地质特点,采用相应的建设方法。  相似文献   
73.
中美城市交通模型现况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国安  金霞  杨菲  邹熙 《城市交通》2008,6(2):77-82
交通需求模型预测未来一个区域内对交通系统的需求.这些模型是辅助交通官员与专家对重大交通项目投资和政策策略作出理性决定的重要工具.根据本刊2008年第1期对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城市交通模型系统的示例介绍,对中国目前的交通模型研发、数据及应用进行总结,并比较了中美交通模型的差异.通过对现阶段中国交通模型建设和使用的深入了解,并结合已有研究和实际工作经验,对中关交通模型及其相关的工作进行系统性和前瞻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74.
长江航道系统的航标船大多采用纵流艏船型,由于其型线的特殊性,使得装在船底的测深仪,在航速大于5km/h时,即不能正常工作显示水深。本课题主要从流体力学、测深原理和船体结构等诸方面进行研究,研制了特殊的组合机构,解决了上述问题,使得测深仪在各种工况下均能准确测量航道,对同类船的改造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75.
爆炸荷载作用下柔性支承钢筋混凝土梁动力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爆炸荷载下的承载能力可以通过设置柔性支承提高。理想的刚性支承在实际结构中很难实现,通常都是柔性支承。通过在梁两端设置弹簧和阻尼器,建立了柔性支承条件下的钢筋混凝土梁的数值计算模型。运用LS-DYNA有限元分析程序对所建立的柔性支承梁有限元模型进行了计算。研究表明:与理想刚性支承相比,柔性支承对钢筋混凝土梁的变形有很大阻碍作用。梁的变形随着弹性支承刚度的减小而减小,并且结构的振动周期会随之增大。梁的挠度随着阻尼支承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因此,设置合理的弹性支承和阻尼支承可以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力。  相似文献   
7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描绘了我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也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总体要求。本文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未来10年信息化发展规划为例,结合学院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特点的发展演进模式,对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发展模式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7.
通过回顾评价深圳市历次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得失,分析城市转型对于综合交通体系的挑战以及新形势下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定位。以《深圳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3—2030)》为例,对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开展研究,具体包括:转型导向的交通发展目标与指标体系、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组织、立足区域协作的整体交通战略、与组团结构相匹配的交通分区组织、与城市功能布局的协调互动、注重协同的交通管控政策,以及应对大数据的智能交通策略等。最后介绍规划编制组织特点并提出城市转型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78.
有关城市交通状态空间特征的研究相对匮乏。从空间角度分析城市宏观交通特征,首先,针对城市路网几何形态和交通数据的关系提出适合于城市交通数据分析的空间模型。然后,以从长期的浮动车数据中提取的路段行程速度作为描述交通状态的实验数据,分别采用空间自相关和核密度估计法定量分析路网行程速度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并分析其在典型时段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城市交通状态的关联性在空间上随着路段间距的增长而衰减;城市交通状态的空间分布特征随时间变化,受路网结构和区域功能的影响在空间中呈现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79.
砂土具有压硬性、剪胀性、各向异性等力学性质,实质上是受其内部的细观结构的影响.利用试验和数值统计相结合的手段对砂土颗粒进行统计、细观结构进行量化分析,有利于深入研究砂土变形机理.文中基于数字图像中的二值图像处理技术,采用八邻域搜索和聚类方法实现了连通域的搜索和砂土颗粒的统计.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统计出染色砂土颗粒的个数和颗粒的分布情况,为进一步研究砂土内部结构性质变化与颗粒变化的内在联系奠定基础,对研究不同状态下的砂土微观结构的性质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0.
研究了半轴、传动轴扭转刚度对传动系冲击载荷最大值的影响,得出了半轴扭转刚度与传动系冲击载荷最大值之间的函数关系,指出降低半轴扭转刚度是减小传动系冲击载荷最大值,提高传动系可靠性的有效方法。研制了新型非调质刚半轴,并将其与原调质刚半轴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将非调质钢半轴杆径从60 mm减小到58 mm,其静扭刚度及疲劳寿命均可满足技术要求,而扭转刚度较原调质刚半轴略有降低,有利于整个传动系降低冲击载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