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10篇
综合类   10篇
水路运输   14篇
铁路运输   11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完善互通式立交匝道设计标准,更好地指导设计人员选择合适的设计指标,以单车道匝道基本路段为研究对象,对互通式立交匝道服务水平及服务交通量的含义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单车道匝道基本路段车流运行特征,提出以相对延误率作为服务水平的评价划分标准,从理论分析和实际调查两个角度,确立了相对延误率的计算方法;结合匝道设计速度,以相对延误率分别为30%、60%、80%、100%作为匝道四级服务水平划分标准,并建议以二级服务水平作为匝道的设计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42.
<正> 进入21世纪,天津港以建成现代化、国际化深水大港和东北亚地区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中国北方最大的散货主干港、国际物流和资源配置的枢纽港为战略目标,到2010年,集装箱吞吐量要达到1000万标箱。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天津港目前已拥有大规模的集装箱码头群,泊位水深-12米左右,其中部分泊位水深已达-15米,并装备有外伸距62米,负荷61吨的超大型装卸桥,是国内有能力接卸6700TEU以上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的少数港口之一。 90年代后期,天津港加大了对集装箱码头建设的投入。完成了对原集装箱码头及5号、6号、增6号泊位的集装化改造以  相似文献   
43.
以陕西铜黄公路建设工程为依托,开展黄土高原路域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研究,提出黄土高原路域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包括4个中类指标和17个基础指标。四个中类指标分别是:生态工程设计指标、土地资源指标、生物资源指标和科学管理指标。指标体系引入科学管理和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了有关政策法规的执行和落实,强调生态补偿与治理效果.体现了清洁生产、预防为主、防胜于治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44.
建立弓网耦合动力学模型,采用软件MATLAB的Simulink模块对该模型进行动态仿真,获取接触线表面不平顺和弓网接触力数据;对接触线表面不平顺和弓网接触力数据进行归—化处理后,分别作为非线性自回归(NARX)神经网络的输入和输出;对传统的贝叶斯正则化算法进行改进,并采用改进的贝叶斯正则化算法进行NARX神经网络权值修正,得到改进的NARX(NARX-IR)神经网络方法;利用NARX-IR神经网络方法进行接触线表面不平顺与弓网接触力的关联分析.采用根均方误差和相关系数,对基于LM算法的BP(BP-LM)神经网络方法、基于传统贝叶斯正则化算法的NARX(NARX-BR)神经网络方法和NARX-IR神经网络方法进行性能评价.结果表明:BP-LM神经网络方法难以描述接触线表面不平顺与弓网接触力的复杂关联关系;不论在训练还是预测中,NARXIR神经网络方法的根均方误差均小于NARX-BR神经网络方法,而相关系数则大于NARX-BR神经网络方法.由此可推断:NARX-IR神经网络方法更适合于分析接触线表面不平顺与弓网接触力的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45.
为实现智能避障,确保船舶航行安全,设计基于网络感知信息的船舶航迹规划智能避障方法.高效感知船舶本身及附近环境信息,精准获取船舶本身及附近船舶位置信息.依据位置信息构建船舶航迹规划中碰撞危险度模型,判断本船是否存在碰撞危险.若存在碰撞危险,则采用模糊神经网络智能控制船舶航行方向完成智能避障.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精准感附...  相似文献   
46.
张昀申  刘福太  张媛 《舰船电子工程》2010,30(1):124-125,193
计算机生成兵力(CGF)实体的智能性直接决定着仿真效果,也是仿真系统研制的瓶颈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根据CGF实体智能程度的仿真设计需求,提出了一种行为推理过程的层次结构模型,利用贝叶斯网络推理方法建立CGF实体的行为推理模型,并对行为推理模型进行了模块化,封装成插件。仿真实体功能得到了扩展,提升了仿真效果,满足作战仿真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