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16篇
公路运输   141篇
综合类   94篇
水路运输   79篇
铁路运输   71篇
综合运输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高碳铬轴承钢超长寿命S-N关系的概率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高碳铬轴承钢疲劳S-N(应力-寿命)试验数据做出正确评估,采用广义极大似然法对全部S-N数据和区分裂纹萌生机制下的S-N数据分别进行了拟合,建立了概率S-N曲线模型。结果表明,在区分裂纹萌生机制下,能较好地拟合试验数据和描述S-N曲线形式;在疲劳极限(大约1 200 MPa)以上的部分要选用裂纹萌生于表面的S-N曲线形式,对于疲劳极限以下的要选用裂纹萌生于内部的S-N曲线形式;同时验证了广义极大似然法能较好地测定该材料的概率S-N曲线(由P-S-N曲线、C-S-N曲线和P-C-S-N曲线组成)和表征该材料超长寿命S-N关系的概率特性。  相似文献   
392.
以沪昆高速铁路典型路桥过渡段为例,通过轨道线形测量、现场监测、现场调研、数值模拟等手段,分析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台后锚固结构上拱变形原因。结果表明:台后锚固结构上拱变形主要是因为路基上拱及横向挡块受温度纵向力传递的影响;自竣工以来研究区段存在路基上拱变形现象,且在路桥结合处较为显著,路基土层中1~2 m范围上拱量占总上拱量的90%;过渡段中部摩擦板上拱变形随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推测是由于横向挡块阻挡温度纵向力传递所致,靠近大端刺附近的摩擦板变形在-1~1 mm振荡,随温度变化影响不显著;绑定横向挡块纵向位移时,最大上拱变形为5.23 mm。  相似文献   
393.
座椅发泡材料的特性是影响座椅舒适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利用拉压试验机对座椅发泡材料进行乘坐压力测量,设计乘坐压力与发泡密度、硬度和回弹率的单因素实验,实验分析了乘坐压力与物理参数的相关性和显著性。在40组实验数据的基础上,通过HyperStudy多学科优化软件,利用最小二乘回归法进行拟合得到了座椅发泡材料乘坐压力评估模型。利用此模型计算出乘坐压力的大小,从而在产品的设计阶段评估座椅舒适性的程度。  相似文献   
394.
<正>当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时,为减轻对行人的冲击,广汽本田第十代、第十一代雅阁车型上配置有弹出式发动机室盖系统。1弹出式发动机室盖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弹出式发动机室盖系统主要由行人碰撞传感器、动力单元部件及安全气囊控制单元(SRS)组成。(1)行人碰撞传感器安装在前保险杠内的前保险杠安全板上,负责检测因该板变形而引起的加速度,并将加速度信号发送至SRS。  相似文献   
395.
排水沥青混合料粗集料多采用强度较高的玄武岩或辉绿岩,石灰岩应用较少。为研究石灰岩用作排水沥青混合料粗集料的可行性,文章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石灰岩粗集料技术性能,通过级配的选择和油石比的确定,开展析漏、稳定度等排水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验证,观察并分析了关键参数对石灰岩排水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并确定了适用于本研究的最佳配合比设计。最终通过试验段的铺筑和6年后的性能测试,验证了石灰岩可作为排水沥青路面粗骨料进行使用。  相似文献   
396.
以持续性强降雨后郑太客运专线路基状态的检测评估为依托,厘清强降雨致损机理与路基水害类型,建立了强降雨后路基状态调查检测与评估方法,系统分析了该铁路路基的水害特征与产生原因并给出工程修复对策。结果表明:持续性强降雨下路基水害主要表现为冲刷作用产生的路基表层破坏和入渗作用诱发的路基内部侵蚀;雨后路基水害多发生于过渡区段的半填半挖路基和高路堤结构中,主要有差异沉降、不均匀沉降、坡面浅层滑动、整体滑移等;填料中细颗粒含量较高、路基结构形式设计、地形等是水害产生的客观条件,降雨作用下土水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水害产生的内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