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8篇
  免费   128篇
公路运输   591篇
综合类   744篇
水路运输   507篇
铁路运输   407篇
综合运输   6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123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80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233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地下洞室群开挖过程的有限元模拟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针对开挖顺序和施工过程对地下洞室群稳定性的影响,探讨了地下洞室群开挖过程的有限元模拟方法。在重点解决有限元模拟开挖过程的关键技术问题(如释放荷载的计算和开挖模拟的有限元实施方法等)的基础上,结合某工程实例,并综合考虑施工条件,提出了合理的开挖顺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2.
多孔材料垂直渗透系数测定装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渗透系数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基础上,针对原有渗透仪在侧漏、低水头下测量困难等缺点,就测压管位置、测压管直径、测量用水及试件尺寸方面规范化多孔渗透系数测定仪。为减少试件表面附着的气泡,采用抽真空后,而不采用分层浸泡的方法。最后就渗透测定仪装置提出几条改进建议:用充气气囊代替柔性侧壁,用差压计代替微压计。实践证明本仪器使用稳定,数据重复性高。  相似文献   
33.
张碧琴  李霞  李江华  田茂 《公路》2005,(5):67-70
自然环境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路线选取、路基强度和稳定性、路面稳定性和耐久性、公路主要自然病害(包括冻融、翻浆、雪害、风沙害、崩塌、滑坡和地震灾害等)、施工条件和养护运营环境等5个方面,分析自然条件和公路工程的关系,提出公路区划中地质地貌环境参数和水热状况环境参数。阐述了环境参数的提出过程,为新疆公路自然区划三级区的划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4.
拉萨河特大桥拱脚设计及局部应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拉萨河特大桥为五跨三连拱结构,主跨108m,为单线Ⅰ级铁路桥梁。介绍该桥主拱拱脚的结构设计,并通过三维电测和光弹性模型试验对局部应力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5.
田莹 《北方交通》2015,(2):96-98
铁岭至阜新高速公路(以下简称铁阜高速)路面维修工程主要是对车辙深度为10~20mm的路段进行现场热再生。简要介绍了实际施工中热再生技术的运用,并通过合理的组织施工,实现对路面浅层病害的维修。  相似文献   
36.
为满足高速公路运行车速与线形设计之间的协调性,提高高速公路车辆运行的安全性,开展高速公路设计一致性评价研究.在收集实际高速公路线形及事故数据的基础上,应用交互式道路安全设计模型(IHSDM)进行设计一致性评价,将评价结果与实际事故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该模型的适用性.针对该模型在中国高速公路应用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改进,并将设计一致性存在问题路段与线形设计存在不足路段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改进模型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改进模型评价结果准确率为83.3%,较原模型评价准确率提高了25%,研究成果可以为高速公路线形设计的安全性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7.
为了研究内压作用下管道裂纹应力场分布规律,以含有表面裂纹的X80管道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形状、不同方向、不同内压、不同尺寸的含裂纹管道进行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裂纹尖端处应力远大于裂纹中心应力。裂纹形状对应力影响作用较小,随着裂纹方向与管道轴向夹角增大,裂纹尖端应力先增大后减小,随着管道内压、裂纹深度、裂纹长度的增大,裂纹尖端处应力随之线性增大。其中,裂纹长度对裂纹尖端应力的影响小于管道内压和裂纹深度。  相似文献   
38.
39.
40.
在成都市实施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战略下,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是保障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及推动城市组织重构、动力升级的有效途径.通过文献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TOD(公共交通导向开发)经验,总结站点综合开发的理念及先进做法.结合成都实际情况,提出成都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