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8篇
公路运输   47篇
综合类   73篇
水路运输   6篇
铁路运输   5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针对轨道交通弯道精细化和人性化设计问题,量化行人自适应特性指标及计算原理,采用行人可控实验采集相关数据,并运用基本图原理验证行人可控实验数据;开展弯道行人自适应特性研究,分析了弯道设计对行人自适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弯道角度越大,行人自适应行为的稳定性越强,安全性越高;弯道半径的临界点为7 m,7 m前行人自适应特性随半径增大而趋于一致,稳定性增强,7 m后则降低;角度在[120°,160°]和半径[4,10]m范围下的行人自适应特性表现最稳定,效率最高;角度[100°,110°]与170°和半径[11,15]m次之;角度90°和半径1 m的行人稳定性最差,最不安全.在客流较大时,建议参考的弯道角度范围为[120°,160°]和半径范围为[4,10]m.  相似文献   
72.
针对公路示警桩的反光膜搭配、外观设计参数缺乏技术规范的问题,开展实车试验,研究、论证了相关参数对于路侧示警桩夜间诱导效果的影响。以我国低等级公路示警桩的两种主要形式:用于接入口警示功能的红白相间示警桩、用于公路线形轮廓诱导功能的黄黑相间示警桩为试验对象,以车辆进入弯道前的减速点位置、减速过程平稳性作为判别指标,基于试验场实车试验,采用数理统计与相关性分析方法,得到两种形式示警桩的反光膜配置、外观设计参数等关键指标最优化量值。同时,考虑低等级公路资金受限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低成本解决方案。研究表明:红白相间示警桩的诱导效果主要与白色单元反光膜的反光性能有关,白色反光膜的等级越高,诱导效果越好,在资金受限时仅在最上一道白色单元设置I类反光膜也可达到不错的警示效果;黄黑相间示警桩诱导效果最优的形式为自顶部黑、黄颜色单元交替等比例设置,黑色单元在黄色单元之上的形式,此时黄色部分宜采用Ⅱ类反光膜。在资金受限时,仅在顶部黄色单元设置I类黄色反光膜也可达到不错的诱导效果。研究成果可为我国低等级公路交通诱导设施的设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3.
74.
接驳公交线路设计与运营方案优化是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协同发展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分析其在模型构建、规划方法及模型算法等研究方面的不足。以问题为导向,构建基于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的接驳公交协同优化模型,通过对模型重构进行求解。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结果发现:第一,以往研究中将线路设计与运营方案协同优化模型较少,本文统筹考虑接驳公交线路设计和发车频率优化构建模型;第二,以往研究中大多考虑多条接驳公交线路与1个轨道站点连接的单一目的地模式,本文通过增加“多对多”约束条件,使模型更加符合现实需求分配;第三,针对混合整数非线性模型求解困难的问题,本文通过模型重构,降低了计算 复杂度;第四,研究实例基于2个轨道站点和17个接驳公交需求点,得到2条接驳线路和相应发车频率,并通过与相同拓扑路网下应用深度优先搜索算法(DFS)求解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所建协同优化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5.
寒冷山地条件下气候状况不佳,影响人们正常出行游玩.为熟悉并提升观众在寒冷山地大型冬季活动中的游玩舒适度,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大型冬季活动观众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心理阈值.当排队和步行时间小于20 min、交通工具运输时间小于30 min、户外观赛时间小于2 h时,人均排队空间、步行空间应分别大于0.28 m2·人-1和2.23 m2·人-1.建立基于寒冷指数下的时间和空间舒适度阶梯评价模型,将排队时间、步行时间、交通工具运输时间分别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人均排队空间、步行空间、车内空间可划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为案例进行评价,通过缩短巴士发车间隔、增加临时停车位等措施提高舒适度,达到良好及以上等级.结果表明,通过舒适度阶梯评价能有效改善人们大型冬季活动中的游玩舒适度.  相似文献   
76.
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推测城市交通小区内用地特征的算法,同时对交通小区内多种用地类型进行预测.选用公共交通出行数据集和网约车出行数据集,融合多种出行方式的出行特征对交通小区内用地特征刻画.提取交通小区内发生强度,吸引强度和产吸差强度3个指标作为模型输入,训练得到基于区域内出行特征双通道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采用网格寻优方法确定最优网络结构.选取北京市六环内交通小区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能够同时推断交通小区内居住、工作和休闲用地特征,并获得各用地类型在小区内占比分布.  相似文献   
77.
2018年7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国办发[2018]52号)(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同时,《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3]81号)(以下简称"81号文")废止。《意见》修订了原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基本条件,并新增地方政府债务、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负债率、责任主体等要求,提高人口、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要求。面对这一重要信号,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意见》要求?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将面临怎样的挑战?本刊邀请业界和学界专家对《意见》进行深度解读。  相似文献   
78.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成网条件下客流预测与运营管理水平,有必要对轨道交通客流特征进行研究。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利用海量的市政交通"一卡通"(IC卡)数据和移动通信定位数据对北京市轨道交通乘客属性特征、时空特征、接驳特征、票价调整影响特征等进行分析,最后对客流需求高增长的北京轨道交通客流特征进行总结。结果表明:北京轨道交通工作日主要服务于中低收入的中青年通勤族,77.25%的乘客轨道交通出行时间在10~60 min之间;轨道交通线路高峰客流有明显的潮汐现象,受职住分离现象的影响,客流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突出;现阶段轨道交通网络发展较为成熟,但仍有部分区域对轨道交通的需求较大;轨道交通站点接驳设施的便利性和完善性程度影响乘客对轨道站点交通方式的选择;在可接受范围内,票价调整对客流的影响在短期内较明显,经过渡期后客流量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79.
为识别出行者选择不同出行方式的差异,将多重对应分析法应用到行为领域进行出行人群分类。根据北京市居民日常出行问卷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选择出对出行方式影响比较显著的变量,分析出行人属性、出行属性、出行偏好和出行方式之间的定量关系。根据选择出来的指标把出行人群划分成5个类别,分析每类群体所倾向的出行方式并针对不同群体提出相应的措施,以引导居民出行。  相似文献   
80.
根据赛后奥运区域的发展特点,制定了适用于该区域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及不同的组合,并以奥运区域的路网容量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奥运区域赛后交通需求管理最佳决策的优化模型,同时借助计算机模拟结果分析确定了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