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81篇
  免费   387篇
公路运输   3625篇
综合类   2441篇
水路运输   117篇
铁路运输   139篇
综合运输   246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218篇
  2020年   221篇
  2019年   142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462篇
  2013年   379篇
  2012年   526篇
  2011年   633篇
  2010年   521篇
  2009年   453篇
  2008年   576篇
  2007年   647篇
  2006年   460篇
  2005年   257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With the transfer of rural population to cities, the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rapid, in which the investment in the urban roads convenient for citizens to travel and transport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With the increasing frequency of the use of municipal roads, the signings and markings playing the role of warning and indication expose som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urgently, which seriously affect the function and comfort of municipal roads. Based on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impacts of the signings and markings of municipal road engineering in China, the targeted improvement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ensure the perfection of the functions of signings and markings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vehicle traffic, which escort the safety, convenience and comfort of municipal road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42.
为提高磷石膏路基填料的强度和水稳定性,降低有害物质溶出,采用甲基硅酸钠、硅酸钠和乳化剂制备磷石膏固化剂(CA),并将质量比为0.5%、1.0%、1.5%和2.0%的CA加入到磷石膏中制备CA稳定磷石膏混合料(CASP),研究了CA掺量对CASP的力学性质(加州承载比CBR、回弹模量、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剪切强度)、水稳定性(泡水软化系数和接触角)与有害物质溶出量的影响规律,并结合扫描电镜试验揭示了CASP的强度形成与水稳定性增强机理。结果表明:CA中的硅酸钠与磷石膏可生成硅酸钙凝胶与硫酸钠晶体,前者的胶凝作用和后者的填充作用提高了磷石膏的强度和密实度,CASP的CBR、回弹模量、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剪切强度随着CA掺量的增加而大幅提升;由CA中的甲基硅酸钠所生成的聚硅氧烷憎水膜,改变了磷石膏颗粒表面的亲疏水性质,降低了磷石膏孔隙,改善了磷石膏的水稳定性,CASP的泡水软化系数随着CA掺量的增加而变大,掺2.0%CA的CASP与水分的接触角为91.4°;浸水11 d后掺1.0%CA的CASP可满足高速公路的路床填料CBR不小于8%和路基回弹模量不低于40 MPa的技术要求;通过硅酸钙凝胶的物理吸附和化学结合,以及憎水膜的填充固封,CA显著降低了磷石膏砷、铬、铅、氟离子和磷酸根的溶出量,掺0.5%CA的CASP浸出液中砷、铬和铅含量分别满足地下水Ⅰ级、Ⅱ级和Ⅳ级标准。  相似文献   
43.
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道路相结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有效利用城市土地与空间资源,轨道交通多沿既有或规划城市道路敷设。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若未考虑好轨道交通与城市道路的关系,将会引起征地拆迁、道路改造、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有可能影响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为提高轨道交通建设质量,从两者的空间关系、线形适应性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结合城市空间规划,从环境适应性、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等多方面考虑确定合理的空间关系,以技术指标匹配性为参考指标,进行线路走向选择。通过工程实例的对应研究,论证理论分析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可用于指导轨道交通的建设及城市道路的改造。  相似文献   
44.
软弱富水Ⅵ级围岩隧道下穿道路及数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针对江门隧道软弱富水Ⅵ级围岩段隧道施工难题,为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及下穿段道路的运营安全,选择合适的超前预加固方式和隧道开挖方法。研究结论:(1)采用施作水平旋喷桩超前加固、大管棚超前支护和CRD工法进行开挖,保证了隧道下穿段的施工安全。(2)借助有限元计算软件,对隧道开挖过程进行全过程数值模拟,对开挖过程中围岩应力和位移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确定施工控制和地表变形监测重点。(3)在施工过程中钢架需及时封闭成环,防止底部出现较大的位移,产生底臌现象。  相似文献   
45.
考虑支路路段双向车流相互影响的因素,从道路负荷与公平性的角度出发,优化单向交通组织方案。建立一主多从的双层规划模型,上层规划是多目标规划,以单行交通组织方案为决策,以路段饱和度超限量最小化降低道路负荷、以车辆绕行系数最小化提高公平性。下层规划是考虑支路路段双向车流相互影响的均衡交通分配(每个点对之间的最短路各自由1个下层规划确定,但所有下层规划确定的最短路可一次性求解)。双层规划可用模拟退火算法求解,求解效果明显优于支路路段通行能力等量划分为双向分道行驶的传统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46.
针对智能车辆纵向运动时的交通道路适应性问题,考虑路面附着系数和前车运动速度等因素,研究了智能车辆纵向运动决策与控制方法。论文研究了基于车头时距的纵向运动决策方法并建立不同驾驶行为的目标车速模型,运用变论域模糊推理算法设计了目标加速度模型。基于纵向动力学模型,运用自适应反演滑模控制算法建立了驱动控制器和制动控制器。对高附着系数路面和低附着系数路面的行驶工况进行仿真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附着系数路面和前车变速行驶条件下,智能车辆能实时、合理地决策目标车速、目标加速度,实现安全、高效、稳定的跟驰。  相似文献   
47.
基于自主研发的真实道路来流参数测量系统,对多地区、多场景真实道路行驶来流湍流强度进行了测试,发现车辆道路行驶时来流湍流强度远高于风洞水平,道路平均湍流强度为4%,沿海地区湍流强度最高可达20%,在跟车或超车时湍流强度可达 28%。在汽车风洞内模拟了道路行驶跟车、超车等试验场景,对测试车辆气流环境进行了采集分析。结果表明,跟车和超车时,后车来流湍流强度较高且伴随有速度损失,湍流强度及速度损失大小与前车尺寸和跟车距离有关,湍流强度分布范围为2%~33%,与道路实测相当,且速度损失最大为19%。进一步探究了前车放置角度、风洞风速对后车来流湍流强度的影响规律,建立对后车来流湍流强度定量调节的方法。完成了双车风噪测试,结果表明,风洞内高湍流强度环境车内风噪测试调制频谱结果与道路行驶测试结果相符,车内风噪频谱曲线差异主要集中在小于70 Hz的低频段。  相似文献   
48.
简述了合安高速公路路面工程机械化施工的机械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和有效的管理制度,对路面质量、工程进度和经济效益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9.
与筑路机械相关的施工事故占道路施工事故中的绝大部分。因此,建立合理的筑路机械事故隐患分析与预防体系关系到施工企业、人员的切身利益。从筑路机械的设计拆卸安装、调试及使用中的各方面对事故隐患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事故预防体系。  相似文献   
50.
提高沥青-酸性集料抗水损害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针对酸性集料与沥青粘附性差、混合料水敏感性大的难题 ,根据配位键理论采用含铬外加剂处理酸性集料 ,显著提高沥青与酸性集料的粘附性。用强化的冻融劈裂试验评价混合料水损害 ,对比试验说明经过含铬外加剂处理后的酸性集料混合料劈裂强度比提高显著 ,长期抗水损害性能也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