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0篇
  免费   119篇
公路运输   484篇
综合类   623篇
水路运输   425篇
铁路运输   297篇
综合运输   8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分析了断裂缸盖螺栓的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宏观及微观断口形貌,以及力学性能和螺栓装配受力情况,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缸盖螺栓表面存在硬化层而且外观质量不佳,螺栓发生脆性断裂,造成了发动机冲缸垫故障,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2.
新七道梁隧道量测位移反分析及工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德武  韩文峰  景韧 《公路》2006,(12):208-211
以新七道梁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平面应变边界元BM P 90程序,将围岩简化成等效连续均质各向同性的线弹性介质,将锚喷支护提供的支护抗力看成边界元上的分布力,根据收敛值和拱顶下沉值推求等效弹性模量和侧压力系数。然后利用反分析得出结果,对围岩的应力与变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3.
在PD220Y型推土机电操纵换档的基础上,对换档结合过渡过程的油压进行测试和分析。主要通过对离合器换档结合过程的理论研究,以及平稳结合阀工作原理的分析结果,对液压系统主要部件的参数进行调整,以提高换档过程的平顺性。最后通过台架试验,对各主要点和换挡过渡压力进行重新测试,检验调整结果。  相似文献   
64.
如何有效防治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沥青面层产生反射裂缝,是路面修复工程中所面临的一个较普遍问题。文章以国道324线田阳段利用级配碎石作为补强层成功处理该问题为实例,探索了旧水泥砼路面加铺级配碎石补强层的设计与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65.
有沥青上面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应力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秉纲 《公路》2002,(8):23-26
叙述了有沥青上面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荷载应力与温度应力公司方法,提出了简化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66.
桥头跳车力学分析及台背刚柔过渡设计参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基于桥台与相邻路基的沉降差异客观存在这种现象 ,建立了桥头跳车的力学模型 ,对桥头跳车两种形式的荷载作用力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台背刚柔过渡设计的参数和过渡段的刚度值。  相似文献   
67.
路桥过渡段结构型式设计与施工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宏  王劲松 《公路》2001,(9):49-53
路桥过渡段在工程交付使用后经常出现问题,通过资料收集并结合工程实践及室内实验和理论研究,探讨路桥过渡段的设计方法与施工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8.
胡建国  罗从伍  陈宏 《隧道建设》2019,39(4):633-641
深圳地铁14号线黄木岗站与既有7号线、近期规划24号线黄木岗站形成地下三线换乘车站,车站周边环境复杂。如何综合各种边界条件形成建筑功能完善,结构经济安全,同时又对周边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案是本站研究的重点,特别是车站站位及换乘功能的研究。方案设计过程中,通过逐一梳理地面建筑、地下建(构)筑物、地面交通、片区规划、工程地质条件、客流预测、车站换乘功能等边界条件,总结黄木岗站立交桥安全、交通疏解、管线改迁、结构工法、施工器具选择、车站站位及换乘功能等重难点,采取逐项突破的方法,最终推演出“干”字形节点换乘方案,其中14号线采用地下3层双叠侧式车站,与7号线形成平行同台换乘,与24号线形成台-台换乘。  相似文献   
69.
Sandy sediments in shallow coastal waters of the Baltic Sea are often characterised by large numbers of biogenic structures which are produced by macrozoobenthos species.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was devised to quantify how the interaction of such structures with the near-bed flow regime affects the sediment flux. Most experiments were done with simplified replicates of structures generated by typical species commonly found in the Mecklenburg Bight, starting with solitary structures and regularly-spaced arrays in a range of characteristic population densities, followed by a complex benthic macrofauna community, both artificial and alive. A laboratory flume channel, equipped with an acoustic Doppler flow sensor and a topography scanning laser, was used for high-resolution measurements (2 mm horizontal step size and 0.3 mm vertical resolution) of sand erosion (220 µm median grain size, at 20 cm s− 1) and fine particle deposition (8 µm grain size, at 5 cm s− 1). Sediment transport threshold values were measured for each layout. As a rule-of-thumb, both the erosion fluxes and the deposition of suspended matter increased considerably at low population densities (below 2%, expressed as percent of the sediment surface covered, i.e. roughness density RD). Above densities of 4%, erosion almost stopped inside the test arrays, and deposition remained well below the level of unpopulated areas. An attempt to extrapolate these findings to field conditions (using field current velocity data from 2001) showed that the net flux switched from erosion to deposition for densities above 5%. These parameters can now be integrated into a numerical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 coupling waves, currents, sediment dynamics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which is currently under construction at the Baltic Sea Research Institute (IOW), Rostock, Germany.  相似文献   
70.
雷飞亚 《隧道建设》2019,39(Z1):245-256
为研究寒区隧道围岩在持续低温作用或冻融循环作用过程中,考虑岩体相变过程中多相体各组分变化引起的岩石热学参数差异对围岩温度场时空变化规律的影响,利用已有岩体未冻水含量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导不同孔隙率下岩体的热学参数计算公式。基于多孔介质模型建立考虑相变过程的围岩温度场计算模型,分析考虑潜热时不同孔隙率下围岩冻结缘的空间形态变化规律,及相变过程对温度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饱和岩体孔隙率越高,对岩体整体热学参数影响越大; 2)低温持续作用围岩时,冻结缘向围岩深处移动并不断变宽,其宽度与其深度呈线性关系; 3)饱和围岩孔隙率对冻结缘移动速度影响较大,但对其宽度基本无影响; 4)由于相变潜热,岩体在冻融循环过程中围岩温度时程曲线出现不对称阶梯状形态,且其阶梯形状宽度与围岩孔隙率呈正相关; 5)冻融循环过程中,升温及降温过程中冻结缘临近岩体温度梯度存在差异引起的传热效率不同直接导致升温、降温时程曲线的不对称性特征出现; 6)沿硐室围岩径向向外,各处围岩体的温度时程函数与加载的温度函数存在着振幅衰减和相位滞后的现象,且岩体孔隙率越高该现象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