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2篇
  免费   33篇
公路运输   239篇
综合类   106篇
水路运输   17篇
铁路运输   323篇
综合运输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ABSTRACT

Tires are used by the customers during several tens of thousands of kilometres, and before their replacement, the driver will encounter a continuous variation of tread depth due to the tire wearing. Although the wet braking labelling demonstrat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ire in the new stage, it is known that the wet traction evolves with tire wear. In this paper, an in-depth comparison of the wet grip performance of new and worn tires will be conducted, based on the regulatory wet braking test. For this purpose, we propose an original approach to analyse braking test results, which allows breaking down and quantifying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during this test.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wo main mechanisms are taking place during the entire test: rubber friction and hydroplaning mechanisms. The µ value obtained at low speeds reflects the friction potential of the tested tires while the decline of performance at higher speeds is attributed to hydroplaning mechanisms. This analysis is conducted on numerous tires and demonstrates that current regulatory test applied on new tires is focussing mainly on the rubber friction mechanism. The same test applied on worn tires exhibits both rubber friction and hydroplaning mechanisms. The mechanisms decomposition shows that the source of the performance decline from new to worn status varies greatly, some tires having most of their performance loss due to hydroplaning, some others due to rubber friction drop.  相似文献   
72.
介绍一种制动误踩油门电子制动控制系统的构成、工作原理,并在实车上模拟运行验证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73.
在对开路面弯道制动工况下分析了轮胎受力情况,提出一种基于转角预测前馈、路径偏移量反馈的车辆最佳滑移率动态调节方法,在SIMPACK中建立汽车多体模型,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控制系统,并进行了虚拟在环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与传统ABS相比,所提出的控制方法可以显著改善车辆的侧偏位移、横摆角速度以及制动时方向的稳定性,保证了制动效能,使车辆侧向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4.
为了提高汽车在突发爆胎事故时的稳定性,对爆胎汽车主动制动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根据车轮爆胎时间与压力变化的关系,在UniTire模型基础上建立了爆胎模型;根据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中横摆角速度及质心侧偏角对汽车稳定性影响的关系,基于二自由度汽车动力学模型,通过计算汽车横摆角速度及质心侧偏角实际值与理想值的偏差,并基于线性二次型调节器最优控制方法决策出最优附加横摆力矩,从而修正爆胎后汽车的运动状态。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对所提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主动制动控制策略可以保证爆胎过程中汽车的行驶稳定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5.
有机朗肯循环发电装置能够有效地利用工业中的废热,将其转化成清洁能源—电能。本文介绍了朗肯循环发电理论方案、基本工作原理、系统计算方法。并且在理论的基础上,对某陶粒砂厂烟气工况进行了分析、计算,这对低品味工业余热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6.
本文介绍了一种有机朗肯循环(ORC)余热回收发电系统的研究情况,分析了影响系统热电效率的主要因素,讨论了本系统装置的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7.
通过对国内外列车再生制动能量吸收技术对 比分析,得出能馈式牵引供电装置是当前解决列车再 生制动能量问题的较优措施。给出能馈式牵引供电装 置在北京地铁 10 号线二期工程的应用设计方案,并进 行现场试验和应用效果分析。对能馈式牵引供电装置 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适应性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工程 推广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8.
为了研究地铁列车再生能量利用,分析给定运行图的节能潜力,以牵引变电所处总能耗最小为目标,依据再生制动等效电路和牵引计算模型,获得地铁列车两车追踪运行约束。在假设前行列车运行状态已知的条件下,采用二次规划算法,优化追踪列车操纵序列,提高再生制动能量的吸收利用,降低系统总能耗。仿真算例与仅考虑单车优化运行策略的方案对比结果表明:给出的算法能够在保证追踪列车正点、准确停站的前提下,节约3.8%的系统总能耗。通过该算法获得的节能效率与列车追踪间隔密切相关,同时调整追踪间隔和采用该优化算法可获得更好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79.
分析了现代有轨电车制动系统的主要特点,介绍了四方车辆研究所研制的有轨电车制动系统的组成、主要功能、作用原理及试验验证情况。  相似文献   
80.
李瀛  张玮 《水运工程》2014,(1):36-40
目前已有船舶领域模型具体取值依赖大量实测资料,缺乏理论定量研究。针对长江下游航道条件和船舶特性,基于道路交通工程中停车视距的概念,提出了航道中停船视距的概念。分析船舶制动加速度特性,探讨船舶领域模型长轴取值。研究结果表明:航道中停船视距由反应距离、制动距离以及安全距离3部分组成;当前船的制动加速度为后船的4倍时,船舶领域长轴取值为2.6~3.9倍船长,与已有进江海船的推荐值3.0~4.0倍船长基本吻合;船舶领域长轴取值具有一定的速度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