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4篇
公路运输   35篇
综合类   36篇
水路运输   235篇
铁路运输   3篇
综合运输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吴笛 《中国海事》2020,(2):14-14
“疫情不除,我们不退”,1月29日,临江坪安检大队、庙河安检大队郑重向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党委递上请战书。一个个鲜红的手印,像朵朵红梅在纸上绽开,他们无惧疫情蔓延,用坚守践行誓言,用初心点燃你我的信心。  相似文献   
62.
针对如何提高三峡升船机运行中的过机效率问题,利用一年的试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足后对上游关门方式、泄间隙水、船厢水深启停数值进行调整,经过对新流程使用一年后,采用数据对比、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从安全、稳定运行和过机效率方面综合分析优化后的工艺流程。结果表明,3个方案均有效地缩短了机构运行时间,具有可行性,但仍有优化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以充分发挥三峡升船机快速过坝通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63.
三峡双线船闸引航道停泊条件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依据三峡双线船闸引航道的模型试验成果,对船队系缆力超过允许值几倍的事实,分析了船舶(队)的停泊条件及影响因素,并简要提出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64.
航运     
《中国船检》2004,(5):59-60
  相似文献   
65.
王静  徐昶 《水运管理》2021,(1):6-9,24
为支撑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在分析四川省经济、运输、水运发展概况的基础上,采用分货类产销平衡法研究得到四川省过三峡船闸货物量远期可达1.3亿t。三峡水运新通道的建设对长江上游川渝滇黔融入长江经济带以及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6.
张义军 《水运管理》2021,(2):24-27,30
为确定适合升船机通行的船舶船型,在技术规范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统计2 200多艘次船舶试验数据,采用概率统计方法对不同长度和宽度范围的船舶进出三峡升船机的时间进行分析。结合三峡船闸通行船舶协调性需求,提出适合通行升船机的船舶船型的平面尺度指标控制要求,为合理优化升船机通航船舶船型技术要求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7.
阐述了三峡枢纽过坝驳船(队)船型主尺度系列,制定的步骤和方法,所优化的船型主尺度,不仅提高了航道,船闸等通航建筑物的通过能力,而且具有好的技术经济性能,将有助于船舶(队)的大型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68.
李明  陈新 《水运工程》2020,(2):67-70
针对三峡升船机防撞桁架下降速度异常的问题,分析有杆腔回油口节流面积、桁架摩擦阻力、桁架下降行程减速点3种因素对防撞桁架下降速度变化的影响规律。通过建立防撞桁架下降动作的力学模型,结合防撞桁架的液压系统、机械机构、电气控制等原理,采取数学方程建模和AMESim仿真的分析方法,从理论上得出3种因素对防撞桁架下降速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有杆腔回油口节流面积、桁架摩擦阻力、桁架下降行程减速点这3种因素均会明显造成防撞桁架下降速度异常。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9.
70.
在介绍三峡通航4小时动态调度计划编制模型及算法,实施4小时动态调度计划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剖析了实施4小时动态调度计划的局限性,从统筹兼顾、延伸调度水域、适时转换计划模式、打造长江信息化高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