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12篇
公路运输   80篇
综合类   74篇
水路运输   17篇
铁路运输   40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对6根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短柱的抗扭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轴压比、碳纤维布粘贴层数、配箍率及加载顺序等对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短柱的破坏机理和受力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碳纤维布加固的钢筋混凝土短柱具有很好的延性,能有效地提高柱的承载能力和抵抗变形的能力,使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2.
目前 ,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桥墩位移延性能力的计算方法 ,不考虑高阶振型的作用 ,理论上讲不适用于高墩。该方法掩盖了墩高的位移延性能力与地震输入特性的关系。采用先进的IDA分析方法 ,考虑高阶振型的作用 ,分析高墩的位移延性能力 ,通过算例发现 ,它与地震输入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3.
圆桥墩是一种较常用的桥梁工程下部结构形式,强度和延性是反映其抗震性能的两个重要指标。通过分析钢筋混凝土圆桥墩横截面的完整弯矩-曲率曲线、弯曲强度、曲率延性,探讨了高强混凝土对圆桥墩抗震性能的影响,给下部结构更加合理地使用高强混凝土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4.
采用H型钢-超高韧性混凝土(STC)板的组合结构形式可有效改善传统正交异性钢桥面-超高韧性混凝土组合桥面结构中存在的结构疲劳开裂问题。为了研究不同结构参数对H型钢-STC组合桥面结构开裂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ABAQUS以及扩展有限元方法(XFEM)建立了考虑裂纹扩展的组合梁有限元模型,对不同桥面板厚度、配筋率条件下开裂性能以及延性的变化规律开展了有限元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采用普通混凝土(C50)相比,不同混凝土板厚度条件下,采用STC对开裂强度与延性的提升效果最大分别为175.0%与446.3%,而不同配筋率条件下的提升效果最大可达205.1%与1 330.3%。为H型钢-STC组合桥面结构在实际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与建议。  相似文献   
25.
通过21个混凝土棱柱的轴心抗压性能试验,研究了碳、玻纤维层内混杂纤维布(IHFRP)约束混凝土柱的破坏形态、应力-应变全曲线、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和变形性能.试验结果表明:(1) IHFRP显著提高了柱的承载力,对于相同层数纤维布约束试件随着混杂纤维布中碳纤维含量的增加,承载力增长越显著;(2)基于试验数据线性回归得到了混杂纤维布约束混凝土棱柱的强度计算公式,IHFRP约束混凝土棱柱的强度约束系数为5.45; (3)IHFRP显著改善了柱的延性性能,通过延性指数较好地分析了约束混凝土棱柱的变形性能.  相似文献   
26.
混杂纤维片材拉伸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考标准GB/T3354-1999测试了由碳纤维、玻璃纤维和尼龙纤维等编织的不同混杂纤维布和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板的拉伸强度、弹性模量和拉伸过程曲线等,分析了混杂比例对干纤维布和纤维增强环氧树脂板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1C1G和2C1G纤维布相比,1C2G单向纤维布呈现出更为理想的分级破坏形式,应力传递更稳定;在碳、玻璃混杂纤维增强环氧树脂板体系中,1C2G复合板延性优越,最大延伸率达1.68%;与碳、玻璃混杂纤维增强环氧树脂板相比,含有尼龙纤维的混杂纤维树脂板在拉伸过程中具有下降段,延性效果改善良好,但抗拉强度偏低;环氧树脂在复合材料中进行应力传递和重分配,有效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整体受力性能。  相似文献   
27.
高强混凝土有很多优点,目前在桥梁、高层建筑、水利水电等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其也存在很多缺点,这些缺点限制了高强混凝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地震区的使用。关于如何在地震区合理使用高强混凝土,这是今后工程领域的一个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8.
为了评价加固后空心钢管结构中焊接管节点的抗震性能,实验研究了环口板加固T型方钢管节点的滞回性能.对2个环口板加固T型方钢管节点和2个对应的未加固节点试件进行了轴向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拟静力滞回性能试验.试验测试结果表明:采用环口板加固的T型节点,可以将破坏发生的部位由未加固节点的主支管焊趾处转移到加固节点的环口板与主管表面焊缝处;环口板加固后的节点滞回曲线更加饱满,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加固后T节点的延性系数比未加固节点的延性系数明显增加,两组加固后的T节点分别提高了:受压阶段34%、100%;受拉阶段33%、145%.   相似文献   
29.
结合实际工程光华中桥,利用时程分析和建立全桥纤维弹塑性梁单元求解地震作用下结构响应,结合截面M-φ分析和pushover分析,详细介绍了延性抗震设计的运用、塑性铰纤维模型的模拟、相关设计参数的选取和延性评价。  相似文献   
30.
考虑不同加载方式与下翼缘宽度, 对3根带混凝土翼板的圆管翼缘钢-混凝土组合梁进行抗弯性能试验, 分析了试验梁的抗弯承载性能与破坏形态; 基于试验梁的抗弯特征, 推导了组合梁屈服弯矩和极限弯矩简化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 试验梁均发生典型的塑性弯曲破坏, 稳定性良好; 达到极限承载力时, 梁端处上翼缘钢管与混凝土翼板相对滑移均小于0.43 mm, 试验梁体现了良好的协同工作性能; 随下翼缘宽度的增加, 试验梁刚度与承载力增大, 对于下翼缘宽度分别为150、260、300 mm的试验梁, 其屈服弯矩的比值为1∶1.44∶1.55, 极限承载力的比值为1∶1.31∶1.40;随着试验梁承受弯矩的增大, 当中性轴上升至混凝土翼板时, 钢管混凝土处于受拉状态, 可不考虑钢管与内填混凝土的套箍效应, 而当塑性中性轴位于上翼缘钢管混凝土内时, 可不计入该套箍作用对极限抗弯承载力的影响, 但其可促进延性的继续发展; 试验梁的位移延性系数均大于3.35, 延性较好; 屈服弯矩、极限弯矩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的比值分别为1.02~1.04、0.96~1.03, 吻合良好, 因此, 所出提出的简化理论计算公式简单、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