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35篇
公路运输   25篇
综合类   29篇
水路运输   230篇
铁路运输   6篇
综合运输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8 毫秒
261.
龚国祥  郭敏  张芹 《中国水运》2007,(10):54-55
结合汉江丹江口、王甫洲枢纽坝下非恒定流特性分析,在对已有研究成果和丹江口至襄樊河段设计最低通航水位计算结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受径流调节影响明显的河段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确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62.
263.
264.
265.
长江铜陵河段河势演变特点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陵河段为长江中下游14个第一类重点整治河段之一。根据历年水文泥沙及最新施测的水下地形图等基础资料,分析铜陵河段的河势演变特点,特别是98长江堤防隐蔽工程实施后该段河床的演变,并对铜陵河段近期发展趋势进行预估。  相似文献   
266.
三峡水库175 m试验性蓄水以来,变动回水区典型河段出现了卵砾石淤积碍航的问题,其中又以三角碛河段表现尤为明显。三角碛河段位于重庆港区九龙坡港前沿,属于典型宽谷分汊浅滩,主航道弯、窄、浅、险。由于三峡水库蓄水引起泥沙冲淤规律变化,航道演变也出现新的特点,主航道泥沙淤积量不大,但对航道条件影响较大,消落期多次出现船舶搁浅事故。为改善三角碛河段消落期航道条件,对其实施维护性疏浚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对三角碛河段泥沙冲淤变化特点进行研究,探讨疏浚设计方案,并分析疏浚效果。  相似文献   
267.
基于2004—2014年西江四滩河段10年实测地形资料,采用Kring插值方法及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该河段近10年的演变,阐明其冲淤变化特征;分析上游来水沙变化和航道整治工程对河道演变影响。研究表明:2004—2014年,四滩河段河床整体处于冲刷下切态势,2007—2013年是冲刷剧烈期;分析认为,导致2004—2014年河床总体下切的主要原因是建库蓄水拦砂为主因的上游年平均含沙量和年输沙量持续大幅度的减少;长洲枢纽2007年起拦砂泄清及航道整治工程是研究河段整治线范围内河槽2007—2013年冲刷剧烈的主要原因;河床下切导致四滩河段最低通航保证流量下水位下降明显,但航道水深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68.
弯曲河段船闸下游引航道既受弯道水流的制约,又受河床变宽产生的弯曲水流的影响,口门区附近回流与斜向流强度大、范围广,水流条件差,难以满足船舶安全通行要求。依据流体力学原理和水流运动规律,结合弯道河段河势变化特征,提出在引航道外侧的口门区附近设置挑流墩和采用实体与透空导航墙相结合的工程措施,并通过模型试验的验证,证明本方法能够较好地调整水流流向、构建缓流水域,从根本上消除弯曲河道中船闸下引航道口门区的斜向流和回流,改善通航水流条件,确保船舶安全过闸。  相似文献   
269.
清水下泄条件下沙质弯曲河段滩槽演变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阮成堂 《水道港口》2016,(4):399-404
三峡蓄水后,库区泥沙落淤,清水下泄,对坝下河段滩槽格局产生一定影响。文章针对沙质弯曲河段,研究了三峡水库蓄水后河段的演变规律。按深泓平面变化特点,沙质弯道河段一般分为进口直线区、横向过渡区、弯顶区以及出口直线区。清水下泄条件下,进口和出口直线区河势总体变化不大,横向过渡区深泓由凸岸走向凹岸态势保持不变,但横向过渡区及弯顶区河势变化相对剧烈,突出表现为凸岸边滩冲刷,滩体根部窜沟发展,凹岸潜洲持续发育,深泓向凸岸侧摆动,断面向枯水双槽发展,导致弯道滩槽稳定性变差。  相似文献   
270.
吴关胜 《水道港口》2016,(4):422-425
针对双控制河段缺乏有效船舶通行指挥方法的现状,在考虑工程实际因素的基础上,应用网络、通信、计算机、人工智能等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了一种基于智能控制算法的双控制河段船舶通行指挥系统。该系统以船载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作为主要信息源,采用改进卡尔曼滤波方法实现对船舶位置的实时跟踪预测,以船舶到达和通过控制河段的行程时间为依据,并结合船舶操纵特性,制定了一套船舶安全通行排序规则和指挥方法。泸州永川航段双控制河段的实地应用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双控制河段船舶通行指挥系统可行性较好,能够降低信号员工作强度,并能提高控制河段通航服务水平和通行指挥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