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21篇
公路运输   47篇
综合类   11篇
水路运输   70篇
铁路运输   19篇
综合运输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为确定波谷作用下波浪荷载的概率分布和统计参数,进行了不规则波浪对直立墙作用的室内试验,并对测得的波浪力进行统计分析;通过长期波浪最大荷载与短期波浪荷载的统计关系,得到50 a设计基准期内波浪荷载的概率分布和统计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波谷作用下短期波浪荷载服从Weibull分布,50 a设计基准期内最大波浪荷载服从极值I型分布。  相似文献   
92.
乌鞘岭隧道志留系板岩夹千枚岩地段结构验证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乌鞘岭隧道志留系板岩夹千枚岩地段支护结构的受力特性,采用数值分析方法进行计算,开展现场结构试验并进行对比分析。试验揭示了隧道开挖后围岩应力释放引起的结构变形与支护压力变化规律,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不同测试地段受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而不同。数值计算与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隧道衬砌的结构安全系数均满足规范要求,但应以按实测衬砌应力进行结构内力计算,并对结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宜。  相似文献   
93.
对防波堤在破碎波作用下的振动-滑移动力响应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防波堤-接触面-地基系统的数值模型,并考虑了土体非线性性质,编制了有限元程序进行计算。并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4.
反弧角对降低平均越浪量有良好效果,但不同的文献和规范给出的相关计算方法存在差异。根据国内外学者基于三维波浪模型的试验成果以及相关的规范、文献,并结合实际工程的物模试验,对带反弧角直立式堤平均越浪量的各种计算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Eur Otop法适用性广且结果贴近试验值,CEM法公式简单且结果保守,可为类似的港口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
武广高铁弱风化泥质板岩工程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试验,分析了武广高铁泥质板岩的矿物成分,提出了泥质板岩的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标准和检测手段。研究与结果表明:泥质板岩不具有膨胀特性,机械碾压的碎石料不如机械破碎的合理,机械破碎的碎石料具有更好的耐循环压实特性。  相似文献   
96.
采用Fourier近似立波数值解计算直墙式建筑物上的立波作用力,以典型波浪条件的计算结果为例,比较了数值解和我国以及日本现行规范计算方法的差异,指出了两种规范中有待进一步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97.
火车的由来 这要从轮子的发明说起.600万年前,人类以直立行走为标志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从此开始了对自由移动的不断追求,那时,人类单单靠着双腿行走天下.从发明工具、学会使用工具开始,人类就一直苦苦追寻着快速移动和搬运重物的方法.任何简单而意义深远的发明都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因为某种现象触发了灵感.正如古人见到水里飘着的木头而想到独木舟一样,车轮的发明也是受到了一些自然现象的启发.据说,远古人类就是看到从山上滚下来的大圆石头,而受启发发明了轮子.  相似文献   
98.
刘宇峰  徐建华 《中外公路》2012,32(4):228-230
以贵州省黔东南州某隧道水平层状薄层板岩坍塌为背景,分析了水平层状薄层板岩的力学特性、失稳机理及破坏形式,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处治措施,采用洞内钢花管注浆及增设钢拱架加固后采用短台阶法开挖拆换,成功地处治了该坍塌病害。  相似文献   
99.
即将开工建设的川藏铁路雅安至昌都段,隧道穿越地层多以陡倾(立)变质层状板岩为主,埋深大都在千米左右,地应力高或极高,其建设面临着很严重的大变形问题,给设计阶段初期带来极大挑战。针对以上工程背景,基于层状围岩的变形特征,对高地应力陡倾板岩隧道的合理洞型选择展开研究。首先通过解析计算分析圆形洞室层状围岩的变形特征,并进一步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计算分析马蹄形洞室的变形特征,经相互对比验证数值计算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高地应力陡倾板岩地层单洞双线隧道、双洞单线隧道选择对控制变形的优越性,最后在选定的双洞单线隧道洞型基础上进行优化选择。研究结果表明:与岩层倾角垂直处围岩以结构变形为主,结构面张开变形与薄层结构的弯曲变形为变形的主要来源,且垂直结构面方向围岩变形程度与影响范围均大于其他方向;从控制隧道变形及开挖影响范围考虑,在高地应力陡倾(立)板岩地层采用双洞单线隧道更为合理;在高地应力陡倾(立)板岩地层中,单线隧道高跨比为1.02~1.06时,变形控制最好,而圆形隧道由于开挖面积的增大并非为最优断面。  相似文献   
100.
直立式防波堤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