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8篇
综合类   73篇
水路运输   4篇
铁路运输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目的探讨Vaspin对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3T3-L1信号通路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前脂肪细胞3T3-L1经地塞米松、IBMX及胰岛素混合诱导剂诱导8d,分化成为成熟脂肪细胞。(1)不同质量浓度Vaspin(0、50、100、200ng/mL)处理成熟3T3-L1细胞,观察PAKT/AKT通路的变化。(2)采用1μmol/L地塞米松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实验组、Vaspin 200ng/mL+wortmannin 100nmol/L组。(3)观察Vaspin作用不同时间对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Western blot分析胰岛素信号通路IRS-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及Akt/phospho-Akt蛋白表达。结果 (1)Vaspin(0、50、100、200ng/mL)干预成熟脂肪细胞12h,Vaspin以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加PAKT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在100、200ng/mL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2)实验组葡萄糖消耗量均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葡萄糖消耗量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的IRS-1、PI3K、PAKT的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实验组IRS-1、PI3K、PAKT的蛋白表达量均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ortmannin预处理则阻断了Vaspin对PAKT/AKT、PI3K、IRS-1蛋白表达的上调。结论 Vaspin通过影响胰岛素抵抗的脂肪细胞中的PAKT/AKT胰岛素信号通路,增加葡萄糖的利用,改善了地塞米松诱导的3T3-L1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胆囊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对淋巴内皮细胞(LECs)迁移能力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通过酶消化法提取胆囊癌的原代CAFs和正常胆囊的纤维细胞(NFs),收集相应细胞上清液(condition medium, CM),采用半定量蛋白因子芯片和ELISA实验筛查两者CM中IL-6、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等常见细胞因子水平。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胆囊癌和癌旁组织中α-SMA(CAFs标志物)和IGFBP3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培养LECs细胞,根据不同的处理方法将其分为无血清培养基组(Control组)、CAF-CM共培养组、NF-CM共培养组、IGFBP3组和CAF-CM+IGFBP3抑制剂(2-Deoxy-D-glucose)组,Transwell迁移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各组中LECs迁移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处理条件下LECs的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结果蛋白因子芯片和ELISA检测发现CAF-CM较NF-CM中IGFBP3水平明显升高,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胆囊癌组织α-SMA高表达,且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IGFBP3高表达存在明显正相关。CAF-CM组中的IGFBP3可明显促进LEC迁移,并上调N-cadherin、Vimentin表达;下调E-cadherin表达;采用2-Deoxy-D-glucose处理后,可以逆转CAF-CM对LECs迁移和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论 CAFs通过分泌IGFBP3影响EMT过程,从而促进LEC细胞迁移。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微囊对胰岛素产生细胞(insulin-producing cells,IPCs)分泌能力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并传代纯化,应用大鼠胰腺提取物(rat pancreatic extract,RPE)对其进行诱导分化,诱导后的细胞随机分为微囊化组和未微囊化组。分别在1、2、3、4、5周等不同时间点,通过葡萄糖刺激实验,检测细胞的胰岛素与C肽释放情况。结果葡萄糖刺激实验结果显示,1周时微囊化IPCs与未微囊化的IPCs均能释放胰岛素,其量没有显著的差别;培养2周后未微囊化的IPCs胰岛素和C肽释放量开始下降,而微囊化IPCs胰岛素与C肽释放量在培养4周后才开始逐渐下降。结论微囊可延长IPCs的作用时间,有利于IPCs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74.
目的 观察高脂饮食对正常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用等热卡高脂饮食 (HF)饲养正常大鼠 ,并以胰岛素增敏剂曲格列酮进行干预 ,用葡萄糖 胰岛素耐量试验测定胰岛素敏感性 ,检测大鼠血压、血糖、胰岛素、内皮素 1、血脂、组织糖原及甘油三酯等指标。结果 等热卡HF对大鼠体重、血压、血糖无影响 ,胰岛素、甘油三酯、胆固醇及内皮素 1水平明显升高 ,高密度脂蛋白和组织糖原含量下降。HF 4周时已出现胰岛素抵抗 (IR) (K值 5 .6 3,与对照组K值7.77比较 ,P <0 .0 1)。HF 7周时 ,IR进一步加重。曲格列酮干预后 ,胰岛素敏感性明显改善。结论 HF能够诱发正常大鼠发生胰岛素抵抗 ,组织糖原合成下降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红细胞胰岛素受体 (RBC InsR)改变及其与胰岛素抵抗 (IR)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性受体分析法探测 2 9例冠心病 (CHD)患者、1 6例正常人的RBC InsR改变情况 ;应用荧光偏振技术测定红细胞膜脂流动性 (RBC MF)变化 ;采用双抗体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胰岛素水平。结果 ①CHD患者RBC InsR结合位点数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 ,减少的RBC InsR主要为低亲和力高容量受体 ,而高亲和力低容量受体无明显变化。受体与胰岛素的高亲和力及结合率亦明显降低。②RBC InsR的结合位点数与血浆胰岛素水平呈负相关 ,与RBC MF呈正相关。受体的高、低亲和力及结合率亦与RBC MF呈正相关。结论 冠心病患者可能存在InsR缺陷 ,其InsR缺陷可能与CHD患者的IR和高胰岛素血症有关。细胞MF降低可能是引起CHD患者InsR缺陷进而导致IR的直接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6.
青少年血清瘦素水平与肥胖、血糖及胰岛素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青少年血清瘦素水平与肥胖程度、糖、胰岛素及脂代谢变化的关系。方法对194名学生进行了OGTT(75 g葡萄糖)及胰岛素释放实验,测定瘦素、血脂、空腹和餐后2 h血糖、胰岛素水平并计算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女性血空腹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男性,且按体重分组后,无论在肥胖组和正常体重组,女性血清瘦素水平仍明显高于男性。肥胖组血中血清瘦素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血清瘦素水平与BMI、FIns、PIns2h和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而与FPG、PG2h无相关性。在正常体重组,血清瘦素水平尚与TG呈正相关。在男性血清瘦素水平还与TC、TG、LDL呈正相关。结论肥胖青少年血清瘦素水平升高,血清瘦素水平与血脂、血压之间有复杂的相互关系,血清瘦素水平与空腹、餐后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有相关关系,说明瘦素在肥胖相关的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发生中可能起作用。  相似文献   
77.
目的分析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在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变化规律,探讨IGF-1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防治提供依据。方珐选择74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15例健康人,常规测身高、体重、血压、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白蛋白排泄率;用ELISA法测血清IGF-1水平;用多普勒超声进行双下肢动脉病变检查。结果①糖尿病患者血清IGF-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②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时血清IGF-1水平明显高于无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组,且血清IGF-1水平与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③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病程、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血清IGF-1水平可以反映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诊断有参考价值,并有可能作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78.
目的观察胰岛素对全脑缺血后海马CA1区Bcl-2 mRNA含量变化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胰岛素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利用4-VO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模型。造成脑缺血15 min后行再灌注,治疗组于再灌注后即刻经脑室注入1 u胰岛素(10μL,1×105u/L),缺血组则经脑室注入10μL生理盐水。利用反转录PCR(RT-PCR)、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法分别于全脑缺血后1、3、5 d观察海马CA1区Bcl-2蛋白表达及其mRNA相对含量的变化。结果全脑缺血后1、3、5 d治疗组海马CA1区可见呈阳性表达的Bcl-2蛋白,而缺血组海马CA1区Bcl-2蛋白的表达则呈阴性;Western-blot分析,全脑缺血后1、35、d治疗组海马CA1区Bcl-2蛋白电泳条带密度分别为2 890.791±213.616,3 147.396±243.561和2 594.834±204.736,明显高于缺血组的743.376±84.123,804.637±64.547和637.867±54.394(P<0.01)。全脑缺血后1、35、d缺血组及胰岛素治疗组海马CA1区Bcl-2 mRNA相对含量则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全脑缺血后脑室内注入胰岛素可能通过促进海马CA1区神经元Bcl-2基因的翻译途径从而促进Bcl-2蛋白表达,这可能是其对全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产生中枢直接保护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9.
目的 通过形态学观察,研究胰岛素对短暂脑缺血大鼠海马CA1 区迟发神经元死亡的影响。方法 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胰岛素组术前腹腔注射胰岛素和葡萄糖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模型组注射生理盐水,再灌注后第1、3和7天取材,HE染色观察计数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结果 再灌注后1、3、7 d模型组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为176.00±4.24、110.75±7.89和59.00±8.41;胰岛素组为:178.00±8.52、166.00±6.06 和92.50±9.98。结论 胰岛素可延迟局灶性短暂脑缺血后海马CA1 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这可能是其发挥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胰岛素抵抗情况及其与RA病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以我院住院RA患者50例、健康查体人员50例为研究对象,测定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进行两组间比较。RA患者根据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分为疾病高度活动、低中度活动组,比较两组间HOMA-IR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RA患者与健康对照比较,空腹血糖、HOMA-β无统计学差异;空腹胰岛素水平[(5.60±1.57)mu/Lvs.(3.81±0.96)mu/L,P<0.05]和HOMA-IR高于健康对照(1.43±0.77vs.0.82±0.22,P<0.01)。RA患者HOMA-IR值与DAS28活动性评分正相关(r=0.42,P<0.01),与超敏C反应蛋白正相关(r=0.45,P<0.01),与体重指数无显著相关性。病情高度活动(DAS28>5.5)组和病情低、中度活动组(DAS28≤5.5)空腹血糖无统计学差异;病情高度活动组空腹胰岛素水平[(6.71±0.71)mu/Lvs.(4.80±0.33)mu/L,P<0.05]、HOMA-IR值(2.89±0.49vs.1.18±0.10,P<0.01)高于病情低、中度活动组。结论 RA患者体内存在胰岛素抵抗,其程度与RA病情活动性、炎症状态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