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2篇
公路运输   39篇
综合类   52篇
水路运输   20篇
铁路运输   15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2 毫秒
71.
研究了以稻壳为载体培养高效丙烯腈(AN)降解菌及其影响因素,并对丙烯腈的降解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优化的条件下,培养的降解菌对丙烯腈具有高效降解性能,当初始浓度为403.2mg/L时,平均降解速率为16.9mg·L-1·h-1,去除率达到98.1%,其适宜的pH和温度分别是6.5和20℃.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mtrF基因在多重耐药淋球菌中的表达及其与高水平多重耐药淋球菌的关系。方法①纸片扩散法检测58株淋球菌对5种抗生素的敏感性;②试管稀释法测定淋球菌对红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③采用RT-PCR技术测定敏感组、低-中等水平多重耐药组及高水平多重耐药组中mtrD、mtrF基因的表达。结果①58株淋球菌中对2种或者2种以上抗生素耐药的有30株,占待测淋球菌的51.7%;②红霉素MIC为敏感、中介、耐药,分别为7株、21株和30株,有17株MIC值≥32.0μg/mL;③高水平多重耐药组mtrF基因表达量升高,与低-中等水平耐药组和敏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后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耐药组mtrD基因表达量升高,与敏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个耐药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mtrF基因在高水平多重耐药组中表达均高于敏感组和低-中等水平多重耐药组,表明其在介导淋球菌产生高水平多重耐药过程中可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3.
固定化高效菌处理校园生活污水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校园生活污水的污染程度低,用水时间相对集中的特点,本试验采用以高效菌生物膜SBR法对校园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时间为4 h,其CODCr和NH4-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86.1 %,94.7 %,处理效果明显好于普通活性污泥SBR法,且抗冲击负荷能力大大增强.处理后出水达到回用标准,用于绿化和清洁卫生,为校园生活污水处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4.
微生物诱导矿化技术可用于修复混凝土表面缺陷及裂缝,是一项智能化、环保型的技术。针对这一技术,介绍了微生物诱导碳酸钙矿化沉积反应的机理及影响微生物矿化反应的主要因素,并详细介绍了基于微生物诱导矿化的混凝土既有裂缝的修复方法,总结了微生物法在普通混凝土和水工混凝土既有微小裂缝修复中的应用现状、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以及面临的问题,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5.
目的克山病(KSD)和大骨节病(KBD)两病病因至今尚未明了,特调查病区粮食真菌及其毒素在两病病因中的作用.方法用病例对照研究结合实验病理学验证以探索粮食内可疑致病真菌及其相关毒素质量与两病发病的关系.结果①402份小麦内培养出的优势菌为链格孢霉,其检出率与两病发病之间未见统计学联系,未培养出镰刀菌;②24份小麦和23份小麦面粉样品内未检出11种镰刀菌毒素中的任一毒素,143份小麦、玉米样品内未检出AOH、AME和ZEN;③化学纯品T-2毒素(100ug·kg-1BW·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构建福氏 2a志贺氏菌 3 0 1株染色质DNA基因文库 ,为下一步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打下基础。方法 Murry法提取福氏 2a志贺氏菌染色质DNA ,采用鸟枪法策略 ,分别经 8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克隆至载体质粒中 ,并经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序后计算重组质粒重复率。结果 Murry法提取福氏 2a志贺氏菌染色质DNA大小为 3 0Kb以上 ,共构建 86 3 2个重组质粒 ,质粒重复率为 1 %。结论 本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成功构建了福氏 2a志贺氏菌株染色质DNA基因文库 ,文库全长为福氏 2a志贺氏染色质的 6倍 ,已足够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所需。  相似文献   
77.
研究了以稻壳为载体培养固定反硝化菌及其影响因素,并进行了模拟废水硝酸盐氮的去除实验.结果表明:稻壳固定反硝化菌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NO-3,降解速率为5.9mg/(L·h),去除率达到91.6%,稻壳培养反硝化菌的最适pH和温度分别是7.6和30℃.  相似文献   
78.
针对6A95220型喷油泵工作过程中减速迟缓的现象,经试验确认故障是由于在怠速停供位置时,油泵柱塞的停油直槽与柱塞套简回油孔重合度存在偏差造成的.通过修改调速特性曲线、改进喷油泵柱塞的结构和调整怠速弹簧长度消除了故障.  相似文献   
79.
A high effective bioflocculant-producing strain named LB1 was isolated and screened from the leachate by routine micro-method. The strain was identified as genus Pseudomonas according to the morphologic and physiological-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ain.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bial flocculants produced by LB1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al production period of microbial flocculant using LB1 is 96 h; and the products, found in the fermentation liquor, comprise the extracellular organic matter (EOM) of LB1 generated during LB1 growth and the secondary metabolites in the anaphase of LB1. Meanwhile, the mycelia can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icrobial flocculants. Because heat has a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active substance in the microbial flocculants than other factors, the activity of the flocculants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nd the time of heating. The flocculants can flocculate mud-containing and melanin-containing wastewater effectively with a flocculation ratio of 85.1% and 92. 2% , respectively. The optimal heating temperature varies from 20 to 45 ℃. When flocculating the two wastewater, the flocculating activity of the flocculants is above 57. 7% and 70.9% , respectively, in a wide pH range from 3 to 11.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与胎儿宫内生长的关系,及其在胎儿宫内生长迟缓(IUGR)发病中的作用,从而对IUGR的病因作进一步的探讨。方法 选取20例分娩IUGR儿、10例分娩巨大儿及20例正常产妇,分娩后抽取母静脉血及脐静脉血,分离血清(各组产妇均无产科及内外科合并症)。用免疫放射法测定血清中IGFBP-3的浓度。结果 ①母血IGFBP-3浓度显著高于脐血(P<0..01),且二者之间无相关关系(r=-0.18,P>0.05)。②脐血中IGFBP-3浓度在IUGR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巨大儿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别(P>0..05),脐血IGFBP-3的浓度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胎盘重量呈正相关关系(r=0.63,r=0.48,P均<0..01)。③各组母血中IGFBP-3浓度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①母血及脐血IGFBP-3的来源不同,母血中的IGFBP-3不能通过胎盘屏障。②胎儿自身分泌的IGFBP-3与胎儿生长关系密切,其浓度降低可能是导致IUGR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