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3篇
综合类   27篇
水路运输   241篇
综合运输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八年(1433),前后七次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航海史上和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外交通史的里程碑,它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且对华侨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明清时期海外交通著作的有关记载,探讨郑和下西洋与华侨的关系.  相似文献   
62.
曹凛 《中国船检》2013,(6):116-120
1424年,明成祖朱棣生前最后一次命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各国。出访前,部分远洋海船被紧急征调到太仓,船质检查后,船队趁季风出行。在占城,交趾布政使司60个巡检司、8个河泊所、1个市舶司的中国官员前来拜谒郑和,并帮助检查船质和船队补给;船队到旧港,宣慰使的中国官员与华侨再次帮助船队进行船  相似文献   
63.
曹凛 《中国船检》2013,(7):118-122
1431年12月至1433年7月,郑和船队七下西洋。行前船厂提举司和帮工指挥厅的技术官员"典司者"仔细检查了船质,途中船上技术人员对船体和船用设备进行针对性的质量查勘、保养和修补,保证了船队对二十个国家的友好访问和贸易往来,途中郑和去世。船队回国后停靠在龙江关,停泊几年后,船只多被改造为海漕船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64.
文章通过对明代相关史籍和考古材料搜集、整理、挖掘及研究,认为郑和于宣德五年奉诏,六年冬率船队离开祖国;宣德七、八年,并未亲自出使古里国,系副使洪保充正使前往,郑和无死于古里的可能性,郑鹤声、郑一钧提出的《郑和1433年死于古里国之说》应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65.
李明月 《珠江水运》2012,(16):12-15
海员,就是大洋之上一群孤独又有着冒险精神的特殊使者。从郑和到哥伦布,再到今天依凭海运“以小博大”的挪威,在无边无涯的海洋之上,他们创造的——挑战随处可生的危险与极致的孤独境界的海员精神,可称人类职业精神的一个登峰造极的特例。  相似文献   
66.
概述了郑和下西洋的情况,对明代的造船工业及郑和下西洋的船型特点作了简要介绍。介绍了明代的航海技术,如当时的测速方法和用航海罗盘的导航技术,特别是对郑和船队的海图作了拓扑原理海图绘制的解读。分析了郑和船队的天文航海技术,并对船队的通信联络设备和工具作了初步探索。简述了郑和船队的饮食,并从作战角度分析了郑和船队的严密组织。  相似文献   
67.
7月的中国航海业盛会将今年国家“航海日”活动演绎得生动而充满魅力、影响深远。在“航海日”成为由中国政府主导、全民参加的、全国性的法定活动日以来,活动内容已经越来越广泛,活动空间越来越开阔,今年在郑和下西洋启锚地的太仓举办的2008年中国航海日活动,更是一个层次高、规模大、内容多、参与广、影响深的盛会。  相似文献   
68.
罗斌 《航海》2010,(4):14-16
<正>"7·11"中国航海日当天,以"船舶,让城市更美好"为主题的世博中国船舶馆举办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5周年暨未来概念船创意设计方案征集颁奖仪式等庆祝活动。场馆规模位居世博浦西园区  相似文献   
69.
闻言 《珠江水运》2006,(Z1):130-132
从古今航海业发展与世界科技发展相结合的实例出发,论述了世界航海业发展与科技发展的紧密关系,提出弘扬郑和精神,坚持开拓创新,是促进航海事业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70.
《航海》2008,(3):11-11
2008年“中国航海日”纽委会宣布,航海日庆祝大会将于7月11日在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江苏太仓举行。届时,当年郑和下西洋途经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海外华人和港台有关郑和社团将应邀参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