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7篇
  免费   157篇
公路运输   1996篇
综合类   2471篇
水路运输   76篇
铁路运输   20篇
综合运输   16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324篇
  2013年   344篇
  2012年   413篇
  2011年   488篇
  2010年   432篇
  2009年   376篇
  2008年   442篇
  2007年   494篇
  2006年   424篇
  2005年   268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结合广东省汕汾高速公路汕头海湾大桥北引道路面加铺工程,分析软基路段过渡性路面的病害,提出沥青混凝土路面罩面结构设计和施工中须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2.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模糊随机可靠度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经验法、力学一经验法和可靠度设计法。由于荷载、环境作用和结构设计参数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它们都将影响路面结构的可靠度水平。为了更好地发展现有路面设计理论,系统地分析了现有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对路面结构可靠度进行了定义和讨论。采用模糊随机可靠度理论,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可靠度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提出了路面模糊随机可靠度的设计公式,讨论了各个设计变量的变异性,并结合具体设计提出了详细的步骤和思路。  相似文献   
43.
水泥混凝土路面质量病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目前水泥混凝土路面建设比较普遍的情况,针对施工中出现比较多的质量病害进行了分析,分别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裂缝产生的过程,材料、配合比、水灰比、施工操作等对质量的影响,以及产生外观质量缺陷的原因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44.
参照平整度测量仪的结构及原理,用MATLAB科学计算语言对平整度的测量过程进行了模拟仿真,分析平整度指标与路面状态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并阐述了此项研究对提出新的摊铺机自动找平系统的控制方式,提高路面平整度具有的实际意义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45.
沥青混凝土转运车对提高道路施工质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道路摊铺过程中采用摊铺机直接摊铺作业和采用徐工AT1000A型转运车与摊铺机联合施工作业的试验路面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摊铺温度场和骨料摊铺效果.结果证明使用沥青混凝土转运车是提高道路施工质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6.
沥青路面填封裂缝和修补坑槽再破损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了检验沥青路面裂缝填封和坑槽修补的效果,对填封裂缝和修补坑槽较常出现的再破损形式进行了归纳,并深入地分析了已填封裂缝和已修补坑槽再次出现破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7.
通过对路面铣刨机铣削装置的工作方式、工作原理的理论分析,针对路面铣刨机在正常作业过程中零件磨损的现象,探讨了一些养护方法,提出了路面铣刨机械的一些养护措施,对铣刨机的合理使用与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8.
宋少贤 《北方交通》2012,(10):18-20
将影响沥青路面压实的因素归纳为材料因素、结构和环境因素以及压实机具等,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充分认识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对于在施工中提高沥青路面的压实质量和长期性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9.
介绍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的基本概念,说明我国CRCP的结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可为该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0.
为了总结面向智能车辆的现役道路设施行驶适应性,即现役道路基础设施承载智能车辆行驶的适宜程度,阐述自主智能驾驶定义与驾驶自动化等级分类,在此基础上剖析不同等级间的人机功能差异,并分别从感知层、感知-决策层、决策-控制层探讨与道路设计要素相关联的人机功能差异,通过归纳总结智能车辆与道路几何要素、路面性能及其他道路要素(如道路标线)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从道路工程角度及其他道路要素方面回顾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传统车辆,配置高等级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车辆对现役道路设施行驶适应性最高,主动安全系统次之,而驾驶辅助及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适应性不足。而目前研究主要问题包括:难以归纳、标定不同驾驶自动化等级间的人机功能差异及其对于道路设计参数的需求设计值;测试道路场景条件过于理想,考虑的驾驶自动化等级单一,试验规模和样本有限;道路几何、路面性能以及道路标志、标线等道路要素与智能车辆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不足,缺乏与不同道路场景相匹配的智能车辆驾驶特征数据的获取手段。因此建议:重视并推动与道路设计要素相关联的关键人机功能差异指标信息共享;联合高保真且可交互的道路场景、高精度感知传感器物理模型、车辆动力学模型及微观交通流模型,利用测试场景自动化生成、极限工况场景搜寻与泛化等技术开展智能驾驶虚拟测试,突破现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探索反映不同等级智能车辆的道路行驶适应性特征指标与评价标准,精准、有效地评估预测复杂道路场景及不利道路条件下的行驶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