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3篇
  免费   189篇
公路运输   917篇
综合类   863篇
水路运输   983篇
铁路运输   447篇
综合运输   3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252篇
  2013年   181篇
  2012年   277篇
  2011年   328篇
  2010年   251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287篇
  2006年   204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针对游艇在概念设计阶段只是对外观、结构、空间、布置做初步设计,而结构强度是否能够满足规范要求的不确定性问题,采取规范中规定的总强度载荷弯矩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静水总纵弯矩、垂向波浪弯矩、垂向波浪冲击弯矩,从而得到加载的总纵弯矩。对两艘分别名为Kalos和Scrub铝合金概念游艇进行结构建模以及有限元分析,对中拱和中垂两种工况下,艇体总纵强度和变形情况进行校核,根据应力结果和变形特点对结果进行优化处理。  相似文献   
102.
顾俊  王凡超  刘奕谦 《船舶》2015,(4):77-83
论述中小型液化气船C型独立液货舱液罐鞍座结构及其作用,根据《散装运输液化气体船舶构造与设备规范》,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一艘6 500 m3液化气船的鞍座及其附近船体结构在不同工况下进行了结构强度评估。通过计算分析,提出具有一定工程参考价值的修改建议,为确保6 500 m3液化气船在不同工况下的安全性提供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03.
陈倩  邱吉廷  吴嘉蒙  张帆 《船舶》2015,(Z1):125-137
以20.6万吨散货船为例,通过描述性规定与直接强度计算,对比分析协调版共同规范与油船共同规范的差异,评估新规范对目前散货船结构可能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4.
吉庆林  高铭志  杨树 《船舶》2015,(5):59-65
滑道梁是海上平台用来拆装维修的重要工具。由于平台结构的特殊性,滑道梁结构差别很大,其强度的校核计算相当复杂。文章对滑道梁系统进行大量力学分析,并从工程计算的角度对其复杂的力学模型进行合理简化,以钢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为准则,推导出滑道梁校核的一般通用性方程,为工程设计提供可行的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105.
郭磊 《船舶》2015,(5):110-113
舵是船舶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舾装件,在设计过程中一般仅对其结构进行规范计算,但要了解其在舵力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范围则需要进行有限元强度计算。同时,舵杆是舵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只要求其直径满足规范要求,文章针对舵杆和舵杆承座之间间隙随舵杆直径的变化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6.
程婷  应宗权 《水运工程》2015,(3):136-139
钢筋混凝土构件是港口码头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其构件在服役一段时间后混凝土强度的分布特征以及时变规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大量混凝土强度的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W检验法对混凝土强度进行了概率分布类型的拟合检验,验证了采用正态分布的可行性,并给出了采用不同检测方法混凝土强度的参考值;通过统计不同年限混凝土强度的实测值,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到回弹法测得的混凝土强度值与服役年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7.
陈彬  吴剑国 《船舶》2015,(3):57-61
采用Abaqus软件建立多个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模型,对完整和破损后的船体梁进行非线性有限元计算。通过与Smith方法的结果对比分析,确定船体梁残存强度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模型和边界条件,并研究破口周围边界对残存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8.
文章通过有限元方法模拟仿真高速动车组砂箱及其与车辆的连接,并根据车辆运行工况得出螺栓的各种连接载荷.再根据VDI2230标准对连接螺栓进行强度评估,以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9.
The fatigue strength of a 300 mm2 stranded copper conductor was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and by finite element (FE) analysis. An analytical model was also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Wires taken from the outer layer of the conductor were fatigue tested in tension–tension loading and compared with similar data for wires taken from a 95 mm2 conductor. The wire cross section was deformed due to the compacting process that was applied during fabrication. When corrected for stress concentrations due to the deformation the data for the two sets of wire fell within the same scatter-band. Full scale testing was carried out in a specially designed rig with constant tensile load and reversed displacement controlled bending with a fixed curvature variation. The loading is a simulation of the loading of a power cable hanging from a floating vessel through a bellmouth. Conductors were tested in two states; dry and lubricated. A finite element model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copper conductor. The model was formulated by a combination of elastic beam and beam-contact elements that included the effects of friction. The effect of local bending due to contact forces was included in the model. Two contact conditions were investigated; the point (trellis) contact between adjacent layers of wire and the inline contact within each layer and between the first layer (centre wire) and the second layer. The FE model was validated by a calibration test of a full scale conductor, and by sensitivity studies varying the size and the number of elements of the model. Fatigue analysis of the conductor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S–N curve for individual wire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effects of friction and local bending, agreement was obtained between predicted and experimental fatigue strength of the conductor, for the FE model as well as the analytical model.  相似文献   
110.
采用ANSYS通用计算软件,考虑不同的粘结状态,对沥青路面基层和面层间局部粘结状态变化时,各层底面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变化情况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当车轮荷载作用在粘结状态变化区域时,上面层和下面层底面的最大主拉应力随粘结的失效显著增加,中面层底面的最大主拉应力和各层底面的最大剪应力受粘结状态变化的影响较小;当车轮荷载作用在粘结状态完好区域边缘时,各面层底面将产生较大的剪应力,但最大剪应力受粘结状态变化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