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6篇
公路运输   23篇
综合类   25篇
水路运输   6篇
铁路运输   31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前专业化煤炭装船码头的装卸工艺系统尽管有很成熟的工艺布置方案和设备选型经验,但随着工艺设备技术水平的提升、节能减排和环保条件的日益严格要求,装卸工艺系统也需要与时俱进并大胆创新。本文就曹妃甸港煤码头二期工程,对专业化煤炭装船码头的工艺设计进行了总结和回顾。  相似文献   
42.
武黄城际铁路沙窝隧道埋深较浅而且围岩稳定性差,地表有冲沟常年流水,明挖危险等级高。根据工况,提出了基于暗挖法安全通过冲沟的施工方案:冲沟上游设置砼挡水墙、地表截水沟,过冲沟段地表施作小导管注浆及浇筑砼临时封闭层;洞内采用大管棚和小导管相结合的超前支护措施。施工安全性得到了保证,对类似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3.
使边坡的锚喷支护与钢棚洞结构有机结合,可最大限度地保持山体稳定并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边坡山体不稳定而产生的落石、滑坡、坍塌等灾害发生。通过对冲击最不利位置处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表明:这种结构体系是合理的,其变形与受力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44.
为了解落石冲击下拱形护桥明洞的力学响应特征,以高铁双线拱形护桥明洞为研究对象,采用动力有限元方法,分析质量为2 000 kg的球形落石,从50 m垂直高度处沿不同方向冲击结构顶部跨中时结构的力学响应。研究表明: 冲击过程中结构的受力不利部位与冲击前自重作用下相同,上部结构的拱顶、拱脚内侧、边墙墙脚外侧和下部结构桩基的柱顶内侧和柱脚外侧等部位是受力不利部位,且桩基的外侧立柱受力要大于内侧立柱; 冲击过程中结构荷载效应变化率以垂直冲击最大,沿结构纵向45°次之,沿结构侧向45°最小; 在本次计算范围内,所设计的拱形护桥明洞结构最大应变率小于1×10-3 s-1,属准静态力学范围,落石最大侵彻缓冲层深度为0.9 m,而设计的缓冲层厚度为2 m,同时最大、最小应变值均在材料极限应变范围内,说明结构可以承受本次分析工况下的落石冲击; 经缓冲层将落石冲击力传递到结构顶部的冲击荷载主要集中在拱顶中部,宽度占结构顶部总宽度的16.7%,拱顶中部承受了整个冲击荷载的44.9%。  相似文献   
45.
朱荣辉  姚占虎  刘康辉 《隧道建设》2018,38(Z2):310-317
新疆G575线东天山特长公路隧道出口穿越较大超浅埋崩坡积体。为保证隧道在超浅层崩坡积体中安全、快速通过,控制隧道变形、坍塌、滑移等风险,采用“盖挖+自进式管棚”进洞法施工方式,在发挥盖挖法形成的初期支护钢架 “拱”保护作用下,确保“拱下”洞内自进式管棚施工的安全; 并采用超前自进式管棚注浆预加固松散崩坡积体围岩的施工方式,实现暗洞中安全快速地掘进,确保施工工期。通过对不同进洞方案比选研究与现场实践,并对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拱顶地表沉降、洞内拱顶下沉、洞内水平收敛进行监测,回归分析量测数据后充分证明: “盖挖+自进式管棚”进洞法施工对崩坡积体的整体稳定性没有产生影响,采用“盖挖+自进式管棚”法,在崩坡积体中既可确保安全进洞,还可缩短工期。  相似文献   
46.
大直径盾构长距离下穿老旧棚户区的沉降控制一直是地铁盾构施工的一大难题,本文以武汉地铁8号线Φ12.55m大直径泥水盾构长距离穿越长江隧道项目为工程背景,对大直径盾构下穿浅覆土棚户区沉降控制展开研究。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按照沉降形成机理,首先对沉降控制方案进行分析,进而对现场4个试验段近40米的盾构施工现场监控反馈,分析沉降规律对实际施工参数进行调整和优化。通过对泥浆、压力、克泥效、砂浆等关键步序的精细化施工把控,实现了下穿754m、460余座棚户沉降控制在2mm以内的目标,得到宝贵施工经验,对类似工程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7.
西安动车检修段检修厂房组合工艺方案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安动车检修段主要承担西北地区配属动车组的三、四、五级检修任务。动车段设计中检修厂房组合工艺设计是检修段的核心技术组成部分。为满足西安动车检修段所需检修规模和最佳工艺布局,通过多角度地对比和分析,分别讨论车体定位修和流水修两种工艺方案,对检修厂房组合布置进行详细研究,最终得出车体定位修方案是适应西安动车检修段特点的最佳工艺设计方案,实现对动车段用地的高效利用,提高动车检修能力,且预留了动车段远期发展条件。  相似文献   
48.
管棚超前支护在堆积体偏压双连拱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汤海岩 《山西交通科技》2005,(A02):50-52,68
太(原)长(治)高速公路范家岭3号双连拱公路隧道北口堆积体段应用超前大管棚进行支护,通过对监控、量测结果的分析,总结了大管棚支护技术在通过软弱围岩时的作用。  相似文献   
49.
刘群峰  杨雅茗  武星 《隧道建设》2022,42(6):994-1002
为改善驾驶员出入隧道时的行车舒适性,应在公路隧道格栅式遮光棚概念设计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频闪效应。基于太阳辐射理论模型,分析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对格栅频闪光波的影响;引入频闪效应可见度指标,定量评估强太阳辐射时格栅式遮光棚下光波的频闪效应;并基于频闪效应可见度分析格栅周期、亮度占空比和调制深度等因素对格栅式遮光棚频闪效应的影响。最后,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对格栅式遮光棚下频闪效应的降低进行了设计优化。结果表明: 1) 频闪效应可见度与格栅周期和太阳辐射强度密切相关,与太阳辐射角无关; 2)在特定的格栅周期内,调制深度可显著地调节频闪效应可见度,而亮度占空比对频闪效应可见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50.
为了深入研究公路棚洞与边坡围岩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应用基本相似模型试验,对不同边坡围岩条件、不同开挖坡率、不同回填体材料、不同边坡高度等组合情况进行试验。试验过程中,对回填体与边坡及棚洞结构间的接触应力、棚洞结构的表面应力、棚洞结构的位移等指标进行测试。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边坡条件和棚洞结构条件下,土石回填相对于片石回填,棚洞结构的内力更大;相对于土质边坡,岩质边坡情况下棚洞结构受回填体材料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