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22篇
综合类   73篇
水路运输   14篇
铁路运输   8篇
综合运输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智能交通系统中几种最短路径算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短路径选择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研究课题,它能够根据存储在电子地图中的道路网的拓扑关系,实时准确地规划出最短路径。目前的最短路径算法主要有4种,即Dijkstra搜索算法、A*算法、A*优先算法、A*双向分层启发式算法,每一种算法都有不同的执行标准,例如有的算法考虑获取最短路径,但没有考虑算法运行时间;有的算法同时考虑在运行时间和获取最短路径这两个方面。详细分析这4种算法的路径算法,比较其优劣。  相似文献   
72.
国外物流节能减排措施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蕾  麦强  王晓宁  安实 《城市交通》2009,7(5):27-31,84
为提高我国物流节能减排能力,促进高效、循环、环保型物流服务系统的建立和发展,从制定环保法律、推动多式联运、推广节能方法、开展物流管理及技术创新、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总结了美国、欧洲、日本物流发展中有关节能减排的措施及成果。最后指出,我国物流业在注重某个作业环节上节能减排技术的同时,应加强对整个物流系统节能减排方法的探讨,制定适合我国物流可持续发展的节能减排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73.
用VisualC++语言开发了一个Windows 9x环境下的平面杆系结构有限元分析CAI系统 .屏幕上可同时显示结构的原始状态、受载后位移状态、各种内力图、影响线及结构主振型 ,采用形象直观的图形界面来提高学生学习有限元知识和C++语言的兴趣 ,其方便的数据输入方式可降低学习有限元知识的难度 .本系统可与结构力学杆系结构有限元的教学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74.
马骉  王秉纲 《公路》2006,(5):169-172
水泥稳定粒料等多孔性基层混合料在多年冻土等冻融循环频繁剧烈的地区应用时,设计中应重视抗冻融耐久性的试验评价,但目前尚无统一的试验方法。以多年冻土地区广泛使用的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混合料为对象,通过控制试件湿度,模拟基层实际使用中的最不利湿度状况下的冻融循环试验,分析了冻融循环次数和试件湿度状况对基层混合料耐冻系数的影响。研究得出:模拟混合料使用最不利湿度状况进行冻融试验时,水泥稳定砂砾的耐冻系数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减小,约8次循环后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湿度对多孔性基层混合料的抗冻融耐久性评价结果有明显影响,不宜直接采用水泥混凝土的饱水冻融试验方法。结果表明:对于多孔性基层混合料的抗冻融耐久性评价,采用控制试件湿度模拟基层的最不利湿度状况进行冻融试验,以10次冻融循环时弯拉强度损失表示的耐冻系数作为评价指标,评价结果稳定,更符合实际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75.
既有研究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与土地利用依赖关系的分析较为充分,然而针对建成环境 特征对客流影响的研究仍不够细致。本文采用开发强度、混合用地、慢行交通环境、公共交通可 达性和可获得性等变量刻画城市轨道交通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建成环境的 5D特征,基于多源地理大数据提出其计算方法,并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研究TOD建成环境 对早高峰出站客流影响的空间特征。针对北京的案例研究表明:TOD建成环境特征的空间分布 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能够刻画客流与上述特征变量依赖关系的空间异质 性及其影响尺度,其估计结果更为可靠。TOD建成环境对早高峰出站客流的影响效果呈现显著 的区域差异特征。两者关系的空间非平稳性表明:不同区域车站的TOD开发应采取差异化发展 政策。郊区车站更适合强调规模和强度的发展策略,而中心城区车站则较难通过进一步提高规 模和强度以改善客流效果,而应更强调发展的质量。  相似文献   
76.
郝启润  吴浩峻 《船舶工程》2020,42(9):128-132
针对现有的离散生物启发神经网络(Glasius bioinspired neural networks, GBNN)算法在未知环境下,存在的路径规划时间长、易陷入局部最优等问题,提出一种结合A*与GBNN模型的改进算法。在GBNN活性值栅格网络中,算法将各栅格的活性值作为A*的代价函数进行运算并使用跳点搜索规则优化,实现未知环境下的实时路径规划。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改善了自主水下航行器在未知环境下的寻路效率,可以满足自主水下航行器实时路径规划需求。  相似文献   
77.
通过桩基静载试验实测数据,分析了摩擦型钻孔灌注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桩身轴力变化及沉降等特征,并计算出了各分层土的桩侧摩阻力系数,为钻孔灌注桩的设计和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8.
This paper describes path re-planning techniques andunderwater obstacle avoidance for unmanned surface vehicle (USV)based on multi-beam forward looking sonar (FLS). Near-optimalpaths in static and dynamic environments with underwaterobstacles are computed using a numerical solution procedure basedon an A algorithm. The USV is modeled with a circular shape in 2degrees of freedom (surge and yaw). In this paper, two-dimensional(2-D) underwater obstacle avoidance and the robust real-time pathre-planning technique for actual USV using multi-beam FLS aredeveloped. Our real-time path re-planning algorithm has beentested to regenerate the optimal path for several updated frames inthe field of view of the sonar with a proper update frequency of theFL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verifiedthrough simulations, and sea experiments. For simulations, theUSV model can avoid both a single stationary obstacle, multiplestationary obstacles and moving obstacles with the near-optimaltrajectory that are performed both in the vehicle and the worldreference frame. For sea experiments, the proposed method for anunderwater obstacle avoidance system is implemented with a USVtest platform. The actual USV is automatically controlled andsucceeded in its real-time avoidance against the stationary underseaobstacle in the field of view of the FLS together with the GlobalPositioning System (GPS) of the USV.  相似文献   
79.
在现有安全气囊引爆时刻确定准则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一些能够决定汽车碰撞程度的基本参数与其他常用参数,最后总结了现有基于这些基本参数与常用参数的安全气囊控制算法。  相似文献   
80.
20000m3耙吸挖泥船“通途”的研发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根据国内第一艘20000m3耙吸挖泥船 “通途”号的自主研发设计,介绍了船型优化、线型优化、动力系统设计、深水疏浚性能的实现、集成监控系统、优化布置与节能环保等关键研发内容,并通过与国内外同类船型主要技术参数的比较和分析,对国内耙吸挖泥船的发展趋势以及和国外的差距阐明了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