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篇
  免费   69篇
公路运输   193篇
综合类   39篇
水路运输   6篇
铁路运输   128篇
综合运输   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以昆明城市轨道交通首期工程环城南路站—昆明火车站站盾构施工区间为例,在进行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对地铁隧道下穿站台无柱雨棚的施工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规避风险的措施。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站台无柱雨棚的桩基将会产生整体沉降、差异沉降以及侧向变形,其风险等级评定为极高。故需要综合采用技术措施和施工安全措施,以确保昆明火车站的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82.
南京地铁软土地层盾构施工沉降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古城区地质主要属于秦淮河古河道区沉积地貌单元,第四纪松散层。该区域内的地铁隧道线位一般位于各类粉质黏土、粉土、粉细砂及其交互沉积层。同时,古城区地面建筑密集、年代久远。本工程通过针对性的盾构选型、掘进参数的动态管理及采用厚浆同步注浆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软土地层中盾构施工沉降。  相似文献   
83.
以武汉轨道交通3号线穿越汉江段盾构掘进为背景,针对该泥岩段掘进速度慢、扭矩大、泥浆门堵塞、刀 盘结泥饼等技术难题,经过隧道领域专家论证及与高校技术合作,通过数据分析对比,针对性地采取进舱处理泥 饼、改良盾构机循环系统及刀盘冲刷系统、改良泥浆、优化掘进参数、优化掘进方式等措施,从而很大程度上解 决泥岩段掘进中遇到的问题,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4.
针对广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首期工程的复杂地段,因地制宜、勇于创新地进行明暗挖结合车站的设计实践,全线10座明暗挖车站中,有9种不同形式的明暗结合方式。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对各站明暗结合特点进行分析:文化公园左线采用暗挖以免影响地面古树;海珠广场站是国内首次采用上明下暗结合的车站,丰富了明暗结合的形式;一德路站、沙河站车站暗挖区间的施工确保全线的运营开通,突出了明暗挖车站的优点;团一大广场站,地面附属与广场景观融为一体;东山口站先隧后站,确保工期;区庄站超浅埋大断面暗挖,其难度为国内之最;黄花岗站地下站厅与周边环境的充分结合,做到地铁参与各方多赢的格局;燕塘站基底处理成为范例。  相似文献   
85.
青岛地铁隧道爆破开挖振动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以青岛地铁3号线试验段工程为背景,通过对隧道掘进向地表振动速度检测试验,得到浅埋隧道开挖爆破不同作用类型炮孔引起的地表振动特性及其衰减规律,并在不降低循环进尺的前提下,提出有效的降振措施。研究结论:开挖掌子面上不同的炮孔爆破类型其衰减规律有所不同,随着爆破起爆段别的增加,衰减公式中的K值逐渐递减,α基本保持不变;根据K、α值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采取了增加中心孔优化掏槽方案、调整起爆顺序、减轻爆破夹制作用的措施,爆破振动降低到1.5 cm/s以下。  相似文献   
86.
利用分步变位控制原理研究复杂地质浅埋暗挖小间距偏压突变隧道施工过程中地层变形规律,对限制周边环境及结构本身复杂的隧道工程地表变形具有指导意义。依托深圳地铁7号线工程实例,分析地表在多种复杂条件下的变形规律,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过程中,注浆体充分发挥了作用,地表竖向沉降量(最大为14.82 mm)满足标准要求,但实际监测得到的地表沉降位移明显超过标准值,因为地表变形不仅受注浆措施的控制,还会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从现场观测结果来看,同时经相关单位论证后,表明并没有因为隧道施工影响周边建筑物的正常运行。因此保障隧道结构及周围环境安全才是最重要的,用统一标准进行地表沉降控制是不尽合理的,对处于复杂地质环境中,且结构本身复杂的隧道工程来说,日常沿用标准几乎不适用。  相似文献   
87.
砂卵石地层由大量颗粒组成,其本质是离散的、非连续的,属于典型的不稳定地层,颗粒之间孔隙大,无黏聚力,单轴抗压强度普遍较高,刀盘旋转切削时,刀盘与颗粒摩擦非常剧烈,刀盘磨损严重。为研究砂卵石地层盾构掘进刀盘磨损特性,依托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采用颗粒流离散元软件EDEM,研究不同刀盘形式和覆土厚度下盾构机刀具磨损特性。结果表明,刀具磨损不均匀,主要体现在刀盘外围刀具磨损严重,中心处刀具磨损较小。相同掘进参数条件下,辐条式刀盘磨损较小,为面板式的0.7~0.8倍;覆土1.5D(D为盾构机外径)时刀具磨损量约为覆土1 D时的1.15倍。  相似文献   
88.
成都地铁盾构隧道地表沉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成都地铁某区间盾构隧道施工情况,根据实测的地表沉降数据,分析了盾构推进时对地表的横向沉降影响。通过实测数据得出Peck法计算参数,用实测值来验证Peck曲线预测沉降的吻合程度。分析表明:当沉降槽宽度系数k在0.13~0.31之间时,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横向沉降规律。  相似文献   
89.
对长凼子隧道开挖前后围岩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了详细分析,找出了隧道掘进困难的原因,提出了隧道穿越突泥涌水岩溶区的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90.
为解决当前盾构渣土资源化装备庞大、操作复杂、对不同类型渣土及狭小场地适应性差等问题,以深圳地铁14号线六约北站盾构隧道工程为背景,研究盾构渣土资源化处理工艺以及智能化、集成化、模块化的振动筛分、絮凝、压滤、管路和中央集中控制平台等成套系统装备,并在六约北站盾构渣土资源化处理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结果表明: 六约北站采用新装备和新工艺后,设备占地面积仅470 m2,最大处理能力达到1 400 m3/d,仅需4人即可维持整个装备系统的有效运行;设备系统对不同地层渣土的〖JP2〗适应性大幅提高,筛孔淤堵得到解决;所生产的粗骨料、细骨料含泥量和含水率大幅降低。由此可见,盾构渣土资源化处理系统的智能化、集成化、模块化提升是装备升级的发展方向,最终形成智能化、集装箱化成套装备,从而满足不同场地及周边环境的运行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