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36篇
公路运输   6篇
综合类   12篇
水路运输   107篇
铁路运输   2篇
综合运输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曾涛  张文  张晓琴 《水运工程》2014,(1):128-133
长江上游以滩多、礁险、流急、水乱著称,在长达1 000余km范围内有200多个碍航滩险。急流滩在长江上游航道中虽不是最多的碍航滩险,但有急流滩的位置通常都会成为卡口或控制河段。近年来对长江上游多个急流滩险实施了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典型急流滩险的碍航特征和整治思路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长江及其他大型山区河流急流滩险航道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2.
鉴于数学模型在解决水沙运动及河床冲淤变化三维性较强的局部工程问题时存在一定的局限,以及物理模型在模拟长河段时受时间变态影响较为严重的问题,提出综合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优点的长河段复合模型。综述国内外复合模型的发展情况、优缺点及发展趋势,结合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在航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提出航道整治工程中长河段复合模型研究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3.
长江口北支河段演变分析及航道治理思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芳丽  韩婷  闫军  陈飞 《水运工程》2014,(12):79-82
长江口北支河段区域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巨大,航道条件极为重要。掌握北支河段演变特点是北支航道治理的基础,探究航道治理思路是下步北支航道系统治理的重要技术支撑。通过收集长江口北支河段近年来的水文地形资料,分析该河段近期演变特点及其河道演变趋势,根据上、中、下段河道演变和航道条件变化情况,初步提出了各段的航道治理思路。研究表明,北支航道整治宜在已有河势控制工程的基础上,采取"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分段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84.
根据新洲-九江河段近几十年来原型观测资料,深入分析了顺直分汉形过渡河段的演变特点及碍航特性,提出了“固滩守槽,稳定主流”的治理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方案,并结合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对治理方案效果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河段采取以守护为主、调整为辅,利用整治建筑物稳定并适当抬高已有滩体,归顺过渡浅区枯期水流的治理思路是正确的,工程方案实施后可以较好地解决本河段的碍航问题。  相似文献   
85.
周勤  尹崇清 《水运工程》2007,(12):77-80
结合嘉陵江苍溪、新政、金溪、凤仪场枢纽等实际工程,通过水工模型试验和船模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船闸引航道口门外连接段通航水流条件标准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船闸引航道口门外连接段出现回流的几率低,其水流条件主要由纵向流速Vy和横向流速Vx控制,对于山区河流Ⅳ级航道,当连接段布置在主航道一侧时,其水流控制指标Vy≤2.6m/s.Vx≤0.4m/s时.船舶通过连接段进出闸的航行状态均较好。  相似文献   
86.
针对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常年回水区重点淤积水道黄花城出现泥沙累积性淤积的问题,根据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原型观测资料,分析黄花城水道蓄水以来水位变化、泥沙冲淤特性、典型断面冲淤变化和等深线变化,对该河道的航道条件变化和演变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黄花城水道存在细沙累积性淤积,主要淤积部位较为固定,2012年以前淤积速度、厚度和范围均较大,2012年以后随着上游来沙量减少的趋势渐缓,黄花城水道泥沙淤积速度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87.
陈立  陶铭  平妍容  郝婕妤 《水运工程》2013,(12):121-125
鹅头型分汊河段由于其洲滩多变,航道条件不稳定。依据实测河道地形资料,分析长江中游新洲鹅头分汊河段 近期的冲淤调整。结果表明:由于航道整治工程等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河道边界条件,新洲鹅头分汊河段近期保 持了新洲和鸭儿洲心滩将河道分为三汊的格局,各洲体基本稳定,主支汊地位短期不会发生较大调整,但随着三峡蓄水引起 的上游来沙的减少,鸭儿洲心滩以及新洲洲头以及河道边界将会发生进一步变形调整。须加强分析,并适时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88.
采用平面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的技术手段,配合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口岸直河段选槽专题 研究,选取典型的水沙计算条件,进行了选槽方案实施前后潮流泥沙运动的对比计算分析及设计航槽内疏浚位置回淤量计 算,为鳗鱼沙河段选槽方案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数学模型计算表明:方案1具有护滩和增加航道浅区段水流动力的效果, 对周边水域影响较小,同时考虑航道的可维护性、与交通组织适应性、与沿岸港口的适应性几个方面,推荐方案1(左右汊 单向航道)作为口岸直鳗鱼沙河段12.5 m深水航道选槽方案,但建议该方案左槽中段航线位置稍向左岸调整,以适应深槽 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9.
将感潮河段预报断面的洪水过程视作上游洪水波和下游潮水波双向独立传播后的叠加,应用分段水位演算方法模拟演算其传播过程,以此建立感潮河段的水位预报模型,该模型方法简单,物理概念清楚。选用长江大通站和镇江站作为上下边界,预报南京站的水位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0.
Travel time ratio: the key factor of spatial reach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ijst  Martin  Vidakovic  Velibor 《Transportation》2000,27(2):179-199
An important aspect of reach and accessibility is the time people are willing to spend on reaching activity places. In this paper we see the issue of travel time in an alternative way. Instead of looking at travel time separated from time spent on activities, we examine the relation between travel time and stay time. We operationalize this relation with the concept “travel time ratio”. A hypothetical framework underlying these travel time ratios is displayed. We show that for similar types of activity places the value of travel time ratio are in accordance with each other. We find large differences between trips for mandatory activities and trips for discretionary activiti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stability of the travel time ratios. Finally, som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olicy will be mentioned.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ne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