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1篇
  免费   208篇
公路运输   759篇
综合类   384篇
水路运输   101篇
铁路运输   293篇
综合运输   1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01.
特殊隧道围岩的分级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黄土、膨胀土、断层破碎带等特殊隧道围岩的分级方法,通过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进行总结,得到能反应特殊隧道围岩的特性的指标,采取不同的指标组合进行综合研究对其进行分级。研究认为:黄土可按地质年代、天然含水量、干密度进行分级;膨胀土可按塑性指数、自由膨胀率、标准吸湿含水率进行分级;断层破碎带可按地质力学特性进行分级。  相似文献   
102.
胡麻岭隧道第三系粉细砂岩段施工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麻岭隧道3#、4#斜井和隧道正洞区段穿越第三系弱胶结粉细砂岩,由于地层岩性软,地下水丰富,施工中涌水、流砂、掌子面泥化现象明显,施工难度极大。介绍了施工中所采用的降水、围岩加固、加强支护等措施和方法,有效保证了工期和施工质量。施工经验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03.
危岩的稳定性确定是危岩勘查的重要任务,决定着是否需要对危岩进行治理,在危岩的稳定性判别中定性判断是定量计算的前提.采用基于层次分析的综合指数法,对渝北区老岩危岩相关危岩单体逐一进行稳定性综合评价,旨在为该区域危岩的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4.
间歇性泡水对砂岩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现场采样和三轴试验,以工程中较常见的砂岩为例,设计了不同泡水次数,对砂岩进行了间歇性泡水试验和力学指标测试.通过对天然状态和不同泡水次数下砂岩力学指标的比较分析,研究了间歇性泡水前后砂岩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间歇性泡水次数的增加,砂岩的抗压强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都呈下降趋势,其变化规律基本符合指数分...  相似文献   
105.
监控量测是隧道采用新奥法设计与施工所必须开展的技术工作。结合同源高速公路隧道群在施工期间所开展的现场监控量测,详细介绍了监控量测断面布置、数据采集、量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06.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隧道工程所引起的地下水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简要介绍了裂隙岩体渗流特征、渗流模型及渗流计算原理,采用等效连续介质渗流模型模拟裂隙岩体隧道渗流规律并定量评价地下水资源流失量,为提高模型拟真性,在模型中考虑了裂隙岩体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并应用于实际工程中进行了隧道运营期间的地下水流失量计算,为减小隧道施工地下水资源流失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7.
文章结合南钦高速铁路NQ1标段蕾树岭隧道工程实例,阐述了大断面软弱围岩隧道洞口、洞身的施工方案及要点,提出了控制软弱围岩掌子面变形的具体技术措施,为今后类似隧道工程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8.
以岩基上某闸室结构为例,开展设置键槽缝底板和整体式底板闸室结构的受力特性研究。应用Ansys中面面接触单元Targe170 和Conta173模拟键槽的非线性接触,分析检修、低水、完建和高水4种工况下键槽闸室结构的应力、底板弯矩和地基反力分布规律,并与整体式闸室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检修工况和低水工况两模型的应力、弯矩以及地基反力分布规律相似,其值均较小,检修工况底板中心产生较大的负弯矩;完建工况两模型底板正弯矩取得4种工况中最大值,分别为18 016和31 163 kN?m,整体式结构底板弯矩较大,表明键槽缝的存在可有效减小闸室底板的正弯矩,该工况下地基反力最大;高水工况在底板顶部中心两侧产生最大拉应力,两模型数值相近,此时键槽闸室底板跨中弯矩值较小。  相似文献   
109.
为改善聚氨酯(PU)改性沥青的性能,实现其在道路工程领域的应用,将PU、岩沥青(RA)和基质沥青(BA)按照自定的室内工艺流程制备得到PU复合改性沥青,并探讨了制备工艺参数的适宜性。采用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和旋转黏度试验优化了PU和RA的掺配方案,基于胶体理论分析了PU复合改性沥青的温度敏感性;利用动态剪切流变(DSR)和弯曲梁流变(BBR)试验研究了PU复合改性沥青的高、低温流变性能,应用多应力重复蠕变(MSCR)试验评价了PU复合改性沥青的抗永久变形能力,确定了PU复合改性沥青的PG分级温度;借助扫描电镜(SEM)试验观测了PU复合改性沥青的微观结构;通过红外光谱(FTIR)试验推断出PU与沥青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结果表明:当RA添加量为5%时,随着PU添加量从1%增加到5%,PU复合改性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和延度分别提高了42%、4%和19%;当PU添加量为5%时,随着RA添加量从5%增加到15%,PU复合改性沥青的软化点增大了17%,但针入度和延度分别下降了64%和138%;添加3% PU、15% RA和5% PU、15% RA的复合改性沥青的PG高温等级均能达到82℃,添加5% PU、5% RA的复合改性沥青的PG低温等级为-22℃,说明添加PU改善了沥青的低温流变性能,而添加RA提升了沥青的高温流变性能;BA,PU和RA界面之间相容性良好,证明了所研究的制备工艺的合理性;在PU复合改性沥青内部存在异氰酸根和BA中芳香族化合物发生的加成反应,PU中的不饱和键与沥青中S—S键发生的交联反应,以及所形成的交联网状结构提高了PU复合改性沥青的抗低温变形能力。  相似文献   
110.
通过进行砂、石材料坚固性直接冻融和硫酸钠法的对比试验,总结出对工程耐久性的影响和两种方法不可替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