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0篇
  免费   50篇
公路运输   327篇
综合类   480篇
水路运输   15篇
铁路运输   29篇
综合运输   5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平面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过街时间是道路交通安全和交通信号设置的重要参数.通过对成都市6个无左转专用信号的平面信号控制交叉口的24条人行横道上行人过街时间的调查与分析,利用统计学得到平面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过街平均时间模型、85%位时间模型和90%位时间模型,最后根据最小二乘法对所选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各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相...  相似文献   
62.
交叉口作为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星罗棋布的城市道路网中,对于组织城市交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交通冲突技术是一个典型的非事故间接统计评价方法。它是国际交通安全领域新兴开发的一种统计方法,其以大样本、快速、定量研究评价交通安全现状与改善效果的特点而异于传统的事故统计评价方法。以交通冲突技术和灰色理论为依据的交通安全评价方法,引入时均冲突率作为衡量指标,通过比较指标比值的大小,对交叉口交通安全状况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63.
用Fluent软件对小汽车会车压力波进行二维动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车表棱角结构光顺及会车减速可削弱压力波影响,有利于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64.
选取VISSIM交通仿真软件,根据实测的主干道交通数据,对软件的交通模型参数进行标定及验证,在此条件下以主路延误及支路延误为控制指标,以双向六车道中央分隔带主干道为对象,可得出在不同流量条件下支路接入的最佳控制方式。  相似文献   
65.
李进勇 《交通标准化》2011,(24):128-130
通过对张庄枢纽互通式立交的控制因素和改建方案等进行分析比选,得出最优方案,可为同类互通改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6.
为满足非常态突发事件对物资的需求,将应急物资动员问题抽象为动员点选择、动员点上动员量的确定和动员点到需求点的最佳路径调配等问题.采用模糊数刻画动员时间的不确定性,建立了有限制期的应急物资动员模型,给出了相应求解思路和计算步骤.最后,以某区域突发事件发生后面粉动员方案的生成为例,得到模糊条件下有限制期的面粉动员方案.  相似文献   
67.
随着汽车逐步向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智能网联车辆逐步进入实际应用阶段。进行智能网联车辆的通行行为优化,对提升驾驶安全性和行车效率,避免事故发生和交通拥堵至关重要。车辆在通过交叉口时将受到很多环境及运动因素的影响,而现有的通行优化模型难以准确表达各类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行驶环境。为此,基于风险场理论建立由环境场和运动场组成的信号交叉口行车风险场,表征信号交叉口中每点的实时行车风险程度,从而引导车辆驶向风险值低点,并提供下一步长的位移及速度指引,实现车辆的动态轨迹优化及速度控制。典型场景下的仿真结果表明:在优化模型的控制下单车的信号交叉口通行效率明显提升,其中直行方向车辆单车平均通行效率提升最高,平均提升6.35%,通过对交叉口面积内所有车辆进行通行行为优化,交叉口通行效率提升了9.3%,这表明所建模型可以准确表达交叉口行车环境并优化车辆通行行为。研究结论可应用于自动驾驶车辆的交叉口通行控制,并为网联环境下的行车环境表达和安全驾驶控制提供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68.
车路协同系统能实时获取车辆个体的运行状态信息,并能通过速度引导实现车辆与交通控制系统之间的动态交互,为交通信号控制提供了新的数据源和技术手段.分析了现有车路协同下交通信号控制方法存在的不足,引入基于时间窗的滚动预测方法,提出了改进的交叉口信号控制优化流程;将相位饱和度作为表征信号控制效果的指标,在考虑速度引导对车辆运行状态影响基础上,建立了车路协同环境下道路交叉口信号控制优化方法和模型.运用VISSIM软件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优于感应控制方法,在各种交通流量下均能有效降低交叉口平均延误和停车次数.  相似文献   
69.
Increased speed variation on urban arterials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tions in both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and safety. Traffic flow, mean speed, traffic control parameters and geometric design features are known to affect speed variation.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variables could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improving the operational and safety performance of urban arterials, however, such a study has been hampered by problems in measuring speeds. The measurement of speed has traditionally been accomplished using spot speed collection methods such as radar, laser and loop detectors. These methods can cover only limited locations, and consequently are not able to capture speed distributions along an entire network, or even throughout any single road segment. In Shanghai, it is possible to acquire the speed distribution of any roadway segment, over any period of interest, by capturing data from Shanghai’s 50,000+ taxis equipped with Global Positional Systems (GPS). These data, hereafter called Floating Car Data, were used to calculate mean speed and speed variation on 234 road segments from eight urban arterials in downtown Shanghai. Hierarchical models with random variables were developed to account for spatial correlations among segments within each arterial and heterogeneities among arterials. Considering that traffic demand changes throughout the day, AM peak, Noon off-peak, and PM peak hours were studied separately. Results showed that increases in number of lanes and number of access points, the presence of bus stops and increases in mean speed were all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speed variation, and that increases in traffic volume and traffic signal green times were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speed variation. These findings can be used by engineers to minimize speed differences during the road network planning stage and continuing through the traffic management phase.  相似文献   
70.
景海河  申元 《隧道建设》2011,(Z1):331-333
随着煤矿采深的不断加大,深部软岩交岔点稳定性控制已成为煤矿开采的又一难题。为了良好地控制交叉点处围岩的稳定性问题,结合鹤壁五矿三水平二车场交岔点处支护工程实例,通过地质调查、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FLAC3D),提出了鹤壁五矿三水平二车场交岔点处围岩稳定性控制对策——锚网喷+锚索+单桁架耦合支护技术,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