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9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8篇
综合类   36篇
水路运输   511篇
综合运输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71.
伟奋 《水上消防》1995,(10):11-16,28
对澳大利亚5家主要造船公司:奥斯塔尔公司、国际夫麦斯脱公司、澳大利亚NQEA公司、国际双体公司、康吉双体船公司的高速船情况及其特点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72.
“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漓江又是桂林山水的精髓所在。乘排筏游漓江,不知不觉中已经逐步成为了游览漓江的一个潮流。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排筏载客游览监管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依据,而排筏航行也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混乱状态,从而导致了排筏与客船、排筏与排筏之间的事故频发,同时,由于漓江游人、游船的不断增多也使得该水域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相似文献   
473.
环球搜索     
《航海》2012,(2):32-38
中国内河航行船舶将配备自动识别系统中国交通运输部海事局2月15日披露,力争三年内使中国内河航行“四客一危”船舶(即客渡船、客滚船、高速客船、旅游船和危险品运输船)全部配备自动识别系统设备,以提升中国内河水域船舶的安全管理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474.
《航海技术》2012,(4):57
IMO海上安全委员会(MSC)第90次会议近日通过决议,鼓励各会员国考虑所有可能的紧急性和高效性,审查本国客船公司安全,并将需要考虑的临时性措施全部提交MSC圆桌会议。该决议建议的加强客运船舶安全保障的临时性措施包括:①可能需要的处所配置附加救生衣并易于获取;②审核船上传递应急信息和沟通的充分性;③若(人员撤离)登乘过程需持续24小时或更多,驶离每个登乘港前集合登船旅客点名;④任何限  相似文献   
475.
刘少才 《珠江水运》2010,(10):77-79
我们常说:“人是最宝贵的”,任何事故的大小,包括矿难、海难、空难、交通肇事等,总是以损失多少人来衡量。自从有船那一天起,海难总是相伴相随,倘若损失一艘货船,也就是二十几个人遇难,消息很快就会“石沉大海”。但要是客舱遇海难那死亡就是几百或上千人,海难也会称之为“大海难”,船也会成为“名船”,客船“爱沙尼亚”号就是这样出名的。  相似文献   
476.
477.
王斌 《江苏船舶》2001,18(5):1-4
介绍了 70客位乌江浅水急流客船的设计要求。为满足浅水急流航道的使用要求 ,论述了船体主要量度的选取、型线设计、总体布置及螺旋桨设计 ,并对实船运营结果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 ,证明该船型设计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478.
本文从大榭到普陀山的高速客船现状出发,客观分析高速客船目前存在隐患,并对如何减少事故发生、改善通航环境、加强海事监管和规范公司管理等提出一些建议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479.
480.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三种地效翼船,即动力增升地效翼船、动力气垫地效翼船和空气动力地效应船,其中着重介绍了动力气扩建地效翼船的优缺点,并以上海-南通航线为例,论证了动力气垫地效翼船的经济效益,由于动力气垫地效翼船具有高速、经济、安全、耐波性好、优良的两栖性和可登陆性,且设备简单,造价较低和多航态可海上游弋等一系列优点,因此很有可能成为21世纪全世界水上高速运载工具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