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56篇
综合类   129篇
水路运输   98篇
铁路运输   19篇
综合运输   4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 毫秒
101.
《汽车工程》2006,28(7):F0003-F0003
为满足企业对科技人员技能不断提高的要求和科技人员个人成长的需要,更好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技能要求,扩大其就业渠道,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启动“车辆工程师培训计划”和“见习工程师认证”工作。  相似文献   
102.
1.引言近年来,我国内河航运取得了长足发展,船舶技术装备水平日益提高,大型化、专业化、快速化、船队的标准化的先进船型广泛推广,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安全工程、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应用,对建立现代化内河航运安全保障系统,推进内河航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内河航运的不断发展,航运从业人员素质,尤其是船员素质良莠不齐,水上交通事故频发,这些事故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给整个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了事故本身。因此,在现代内河航运技术条件下,如  相似文献   
103.
《世界海运》2016,(1):7-11
在对航运市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航运就业市场的现状,指出中国航海类毕业生自身的一些不足,比如专业外语交流能力较弱、专业技能不熟练以及缺少对未来职业的清醒认识等。提出在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前,由学校在充分考虑和融合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对航海类毕业生进行将要任职岗位培训的设想。努力做到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中国航海类毕业生的竞争实力,进而为打开国际市场,缓解本国航海类人才就业压力,提高中国在国际航运市场的地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4.
《珠江水运》2012,(18):68
金锚奖获得者秦治云从参加工作以来都一直奋斗在施工一线,不论是航道工程还是码头工程,所涉及施工的专业技术问题在他那里一定会找到解决答案。虽然是港航专业的毕业生,但是面对复杂的山区航道整治工程,他说他必须更多地在实践中学习。如在一次航道治理工  相似文献   
105.
《航海教育研究》2012,29(2):41-41
为了更科学有效地促进毕业生就业,大连海事大学日前正式建立了学生就业工作"四级联动"机制,形成"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统筹规划、学院(系)组织实施、中队积极落实、班级主动参与"的就业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6.
《航海教育研究》2012,29(2):112-113
教高[201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交通运输厅(交通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交通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交通局,教育部、交通运输部直属有关高等学校,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  相似文献   
107.
加大就业思想指导力度,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人士将学校的招生与就业工作,形象地比喻为“进口”与“出口”。“出口”——就业的问题解决了,那“进口”——招生工作还用愁吗?  相似文献   
108.
本文从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航海职业特征的角度,简单分析了航海类专业毕业生的心理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疏导措施  相似文献   
109.
近期内在全国有关高等院校实行的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是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中期改革方案的重要内容,是向最终实现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这个长远改革目标过渡的积极而有效的办法。随着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在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的基础上实行“双向选择”,即毕业生“按照有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这就赋予就业主体的两个方面,即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更多的权利和自由。作为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学校,在“双选”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0.
本文分析了当前社会人才市场趋向高学历的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