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18篇
公路运输   109篇
综合类   89篇
水路运输   80篇
铁路运输   41篇
综合运输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31.
中心斜裂纹矩形薄板的极限断裂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芳  刘强  黄小平  崔维成 《船舶力学》2006,10(3):92-100
对具有中心穿透斜裂纹在弹性断裂和完全塑性断裂两种破坏模式下的断裂强度进行了分析.在弹性破坏模式下,利用应变能密度因子准则对不同的裂纹倾斜角和不同的矩形板长宽比对斜裂纹的初始扩展角度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计算和讨论.对于延性材料的完全塑性断裂模式,利用弹塑性有限元对不同裂纹倾斜角下的矩形板的极限拉伸强度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心穿透裂纹拉伸强度简化计算公式进行了考虑裂纹倾斜角度的修正.  相似文献   
32.
近年来,泥水盾构在越江跨海隧道中被广泛应用,隧道开挖面“泥浆-土水”相互平衡作用是工程安全的关键。盾构泥浆能否成膜、动态掘进泥膜是否存在、动态泥膜如何发挥支护作用等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理清这些问题是保障开挖面稳定的基础。对此,基于多相流理论提出了泥浆“渗滤-成膜-生长”瞬态力学模型,探明了泥浆的流体特性和地层的水力传导性质的时空变化规律,揭示了盾构停机静态成膜和掘进动态成膜机制,并通过静、动态成膜2个实例计算验证了理论方法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盾构静态停机状态下通常为全断面泥膜,泥浆以面力形式进行支护,盾构掘进时表现为动态局部泥膜,泥浆压力可较长距离前向传递,以渗透力的形式发挥作用;盾构掘进时开挖面泥膜分布为多辐扇形的局部泥膜,可分为泥膜渐变区和无泥膜区,无泥膜区域靠近先行刀臂,随着刀盘转速的增加,泥膜的厚度和泥膜面积逐渐减小;实际工程中,可以从泥浆材料和掘进参数两方面提升泥浆的支护作用,一方面根据地层-泥浆粒径比和泥浆黏度双控指标进行泥浆配置,另一方面宜降低盾构刀盘转速,同时适当增加掘进速度,充分发挥局部泥膜的支护作用,提高泥浆的支护效率和开挖面的稳定性。研究成果对泥水盾构施工安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3.
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是为设计、施工提供地质勘察成果及各项岩土工程参数,其成果质量将直接影响建设项目的工程安全和工程造价.目前国内在岩土工程勘察专业方面的规范种类很多,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就某些问题的表达不一致.给使用规范的技术人员带来了困惑,不知如何应对.因此作者根据自己对规范的理解和工作经验,就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34.
阐述了应用声波透射法进行灌注桩质量检测的基本原理、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判定方法,结合工程实际,通过对声时、波幅、频率变化等参数进行分析处理,对灌注桩质量进行评定。  相似文献   
35.
结合软土地基上312国道沪宁段拓宽改造工程,探讨施工过程中沉降稳定监测方法和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36.
汶川地震后对我国结构工程抗震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通过前两位作者前后两次赴汶川地震灾区进行考察调研,获取了震害的第一手资料。首先阐述了汶川地震的特点,分析了结构工程特别是桥梁工程震害产生的原因;研究了桥型与抗震性能的关系,提出在不同场地和不同条件下应采用不同的桥型、高烈度地震区的适宜桥跨结构型式应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桥梁结构的抗震设防标准问题,建议对重要性公路桥梁,采用中震不坏的设计原则;讨论了概念设计与抗震构造措施对桥梁抗震的重要性;提出应重视减隔震耗能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根据国外的经验,建议对桥梁结构的抗震评价与加固技术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探讨了我国在灾害的应急决策机制、防灾减灾政策和技术研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目前我国结构抗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7.
针对路基和桥梁沉降量不同而造成路桥接合处出现桥头跳车的现象,为确定桥头跳车的定量指标,选取人体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作为桥头车辆行驶舒适性的振动指标。将路桥接合处纵断面沉降曲线拟合为指数型曲线之后,建立了路桥接合处路面不平整时域模型,并分析了桥头车辆行驶舒适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车速、路桥过渡段的最大差异沉降量和沉降区段长度对人体的行驶舒适性影响很大。根据分析结果,确定了基于人车路相互作用的路桥接合处差异沉降控制参考标准。研究结果可作为判断桥头是否跳车的依据,也可用于一般路基差异沉降标准的制定。  相似文献   
38.
不均匀沉降限值标准直接影响着路桥过渡段的处治费用和行车的舒适性与安全性。基于大量调查,归纳出三种不均匀沉降类型及两种简化模型,并建立路桥过渡段不均匀沉降限值标准,这对于路桥过渡段不均匀沉降的处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9.
Multiaxial compression tests were performed on 100 mm × 100 mm × 100 nun high-strength high-performance concrete (HSHPC) cubes and normal strength concrete (NSC) cubes. The failure modes of specimens were presented, the static compressive strengths in principal directions were measured, the influence of the stress ratios was analyz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ultimate strengths for HSHPC and NSC under multiaxial compression are greater than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s at all stress ratios, and the multiaxial strength is dependent on the brittleness and stiffness of concrete, the stress state and the stress ratios. In addition, the Kupfer-Gerstle and Ottosen's failure criteria for plain HSHPC and NSC under multiaxial compressive loading were modified.  相似文献   
40.
通过对真空-堆载预压法处理珠三角软土地区工程实例的分析,评价了地基加固的效果,对真空-堆载预压最终加固结束标准进行了合理的界定,分析了真空-堆载预压法的有效加固深度,为该地区同类工程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