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22篇
公路运输   12篇
综合类   85篇
水路运输   5篇
铁路运输   74篇
综合运输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研究压气站失效与单台机组失效对输气管道的影响程度,采用SPS软件对压气站失效和单台机组失效进行了详细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压气站失效与单台机组失效相比对管输系统影响较大;对于压气站失效,越靠近末站的压气站失效对管输系统影响越大;对于单台机组失效,越靠近首站的压缩机失效对管输系统影响越大。分析结果可为事故状态下的供气和抢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合理编制客运站到发线运用计划,作者确定了到发线均衡性评价标准,建立了既满足到发线固定使用方案,又达到均衡使用到发线的多目标二次0-1规划模型;并以德州东站为实例,利用LINGO软件进行了求解与验证。  相似文献   
13.
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加速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配套工程,是构建和谐城乡的重要基础设施。通过分析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与普通城市公交和公路客运规划中的异同,论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的几个关键问题以及实施公交一体化的效益,并对公交一体化实施过程中的体制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传统乡镇汽车客运站场规模确定方法不足的分析,针对农村旅客运输特点,对乡镇汽车客运站的功能进行了定位,从农村客运站场网络体系优化出发,提出了协调法确定乡镇汽车客运站场规模,建立了相应的站场规模调整模型,并给出了计算步骤和相关参数的标定方法及部分推荐值。最后通过成都市青白江区的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船舶气象站的可集成性和维护性,本文构建基于CAN总线的船舶自动气象站。文章对系统总体结构、软硬件设计、传感器选型作了具体描述,以期对实现通用、可扩展的船舶自动气象站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掌握地铁车站站台火灾对人员的危害性及其发展规律是确保安全运营和人员高效疏散的前提.本文在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基础上,结合Pyrosim仿真软件构建地铁车站站台火灾仿真模型.分析了站台内火灾烟气的扩散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热释放速率、火源数量及位置,以及排烟速率的不同设计火灾场景,探索这些因素变化对火灾发展的影响,并结合通风策略对人员疏散时间和速度进行比较分析.所得研究结论为站台火灾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和人员疏散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港口AIS网络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构建港口船舶自动识别系统通信(AIS)网络是港口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文章以宁波港为例,提出港口AIS网络的构建方案,对基站选址与港口信息管理系统融合问题做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8.
电动汽车充电方式和商业运营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坚 《天津汽车》2011,(1):19-22
电动汽车产业化长期受到充电设施不足的制约,文章探讨了充电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充电方式选择和充电网络商业化运营的问题。通过充电站、充电桩和换电站各自的运营属性特征和优势缺陷比较,对不同时期充电设施的选择、空间分布、潜在的投资建设主体、运营主体及盈利模式提出了政策建议。特别讨论了电池更换站的发展前景和其对未来汽车和能源产业结构可能带来的影响,强调了充电网络运营者在未来电动汽车产业链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顾伟杰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8):288-289,307,7
该文介绍了地铁车站施工对运营中地铁车站保护的施工措施,并通过工程实例,阐述了该工艺的施工方法及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Although several cities in India are developing the metro system, there are lacunas associated with transfer facilities in and around metro stations. The present work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perception of commuters of Kolkata city, India in terms of their willingness-to-pay (WTP) for improvement of transfer facilities. A stated preference survey instrument was designed to collect choice responses from metro commuters and the database was analysed by developing random parameter logit (RPL) models. The decomposition effects of various socioeconomic and trip characteristics on mean estimate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in random parameter logit models with heterogeneity. The work indicates significantly high WTP of metro commuters as compared to the average metro fare for improvement of various qualitative attributes of transfer facility such as ‘facility for level change’, ‘visual communication’, ‘pedestrian crossing’, and ‘pedestrian environment’. The WTP values are also found to vary across different groups of commuter formed on the basis of ‘trip purpose’, ‘monthly household income’, ‘station type’ and ‘metro fare’. ‘Work trip’ commuters are found to have higher WTP for improvement of access time, pedestrian environment and use of an escalator over the elevator. On the other hand, ‘high-income group’ commuters have shown higher WTP for improvement of access time, pedestrian crossing, and pedestrian environment. While ‘high fare group’ commuters have higher WTP for access time and pedestrian environment, heterogeneity is also observed in WTP for facility for level change, pedestrian crossing, and pedestrian environment across commuters using different ‘station type’ (underground, at-grade, and elevated). The findings from the study provide a basis for formulating polici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ransfer facilities in and around metro stations giving due attention to the preference of commuters having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and trip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