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80篇
  免费   293篇
公路运输   1058篇
综合类   2433篇
水路运输   1479篇
铁路运输   868篇
综合运输   13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507篇
  2013年   357篇
  2012年   452篇
  2011年   491篇
  2010年   359篇
  2009年   356篇
  2008年   385篇
  2007年   598篇
  2006年   575篇
  2005年   271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40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沉井基础施工技术在道路交通、房屋建筑施工中经常被采用。但异形沉井基础并不多见,不仅开挖复杂,而且技术难度大。结合国道107线郑州段改建工程泵站施工中应用沉井基础施工技术的成功实践,介绍沉井基础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和所遇问题的处理方法,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2.
本文介绍了车载网络安全的系统设计研究及关键技术开发,以应对黑客通过网联攻击车辆,建立智能网联汽车车内网络信息安全交互模型;分析“外部网络环境”与“车内ECU群体”之间进行“信息资源”交互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研究其对车内网络信息安全的破坏机理;利用基于密码学理论研究车内网络安全通信协议的设计方法,解决车内网络在智能网联汽车环境下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73.
对影响高强度螺栓疲劳性能的材料、结构和工艺等因素进行了较广泛的对比试验研究。比较了6种材料疲劳试样的疲劳性能;考察了硬度、再回火、去应力退火、表面脱碳、滚丝/磷化的先后顺序、头下圆角粗糙度、滚丝轮螺纹牙形、头下圆角过渡形式等因素对高强度螺栓疲劳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4.
喷锚支护的时间效应与空间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立新  周旭 《中南公路工程》2003,28(1):37-38,50
喷锚支护是新奥法构筑隧道的主要支护手段,为使喷锚支护与围岩形成共同承载结构,必须在适宜的时机及根据适当的围岩变位量来确定恰当的喷锚支护结构。  相似文献   
75.
模糊神经网络在发动机失火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模糊神经网络对发动机失火故障进行诊断,建立起了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模型,应用MATLAB软件对其进行训练及仿真,结果表明此控制方法是有效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76.
东风日产合资背景下湖北省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的形势下,东风日产合资给湖北省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世界超级零部件公司纷纷进入中国,也带来存亡性挑战。只有顺应全球性潮流,乘“东风”破“巨浪”,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湖北省区位优势,在国际竞争中锻炼成长,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7.
阐述福建闽江下游堤防护岸工程的原状和维修的必要性 ,提出护岸工程中水下护脚和水上护坡的几种不同结构形式和施工技术并对各自的适用性和优缺点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78.
本文在滑移应变微分方程的基础上 ,建立部分剪力连接钢 -混凝土简支组合梁由滑移引起的附加变形方程及组合梁变形计算的一般公式 ,得到了部分剪力连接简支组合梁的附加变形和变形与剪力连接程度系数之间的关系与规律 ,公式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79.
本文针对苏州河综合整治某新建防汛墙工程实例 ,通过原位试验方法对低桩承台微型桩基桩土共同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80.
Schwanen  Tim  Dijst  Martin 《Transportation》2003,30(3):261-283
This paper assumes that activities at the home and work location are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individuals' paths through time and space. Fixed activities at these locations determine to a large extent the duration and timing of time windows – blocks of time available for participation in travel and out-of-home non-work activities. Taking the time spent at home and at the workplace as a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classifies activity patterns on workdays into six groups with distinct home- and work-stay patterns. For this, data are used from the 1998 Netherlands National Travel Survey. The six clusters vary in terms of the duration and timing of time windows and some of the differences can be explained by commute characteristics, types of non-work activities performed, workers' sociodemographic attributes, and their spatiotemporal environment. However, the impact of sociodemographic and spatiotemporal variables on cluster membership is shown to be wea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