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4篇
  免费   58篇
公路运输   306篇
综合类   146篇
水路运输   165篇
铁路运输   125篇
综合运输   3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61.
762.
开展固结排水剪切试验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试验研究不同沉积角度软土的宏观微观特性,并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和分维理论研究初始各向异性对软土的力学特性影响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与不同沉积角度试样的峰值强度及初始切线模量为各向异性的,其中与沉积呈0°方向的强度和模量最高,颗粒及孔隙的形状分维数最大。形状分维数随着角度的升高而降低,复杂度随之减小,黏附力降低,以致土的强度也随之降低。孔隙定向角分布具有各向异性,初始各向异性会影响剪切作用下颗粒的重定向分布。  相似文献   
763.
张超  于海  王龙 《水运工程》2023,(S1):156-161
某船闸位于石膏溶蚀区,地基内普遍发育挤压破碎带及封闭型溶蚀孔隙。为了对灌浆处理效果进行定量评价,进行灌浆前后岩块密度、波速、抗压强度试验,以及岩体承载力及波速试验,进行灌浆前后试验结果对比及回归分析,并提出灌浆方案优化建议。结果表明,岩块及岩体的物理力学指标试验值离散性较大,平均值上表现出相关性;该船闸地基内发育的溶蚀孔隙相对独立、连通性差,固结灌浆对于提高岩基承载力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764.
为研究固结压力对泥岩填料孔隙分布以及土水特征曲线(SWCC)的影响,以非饱和泥岩填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压汞试验分析不同固结压力作用下的土体微观孔隙分布,探究孔隙随荷载的演变规律,并结合毛细原理提出基于压汞实验计算SWCC的方法。结果表明:土体中收缩孔隙的存在使得进-退汞曲线表现出显著的滞回性,且瓶颈效应使得压汞试验中土体小孔隙分布密度偏大,大孔隙分布密度偏小;选择分形曲线的转折点作为泥岩填料孔隙划分界限,可将其孔隙划分为5个部分,孔隙含量的变化以大中孔隙体积被压缩为主,小微和超微孔隙几乎不受固结压力的影响;干密度为1.5 g·cm—3时不同固结压力作用下的土水特征曲线可采用对数曲线表示。  相似文献   
765.
离散元数值模拟中,不同的制样方法会导致土体孔隙比和均匀性存在差异,进而对浅基础承载力的模拟计算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分析不同制样对浅基础承载力影响的问题.本文分别使用粒径放大法、Distribute法、GM(grid method)法和欠层压实法对无黏性砂土进行制样,且试样在10g的重力场下进行地应力平衡;利用测量圆对不同位置土体孔隙比、水平应力和竖直应力进行监测,得到试样平均孔隙比e和小于1的侧向土压力系数K0值;通过在试样表面放置刚性墙体并以相同的速度加载来模拟浅基础承载力试验,研究不同制样方法对浅基础承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GM法与欠层压实法生成的试样,其孔隙比接近最初设置的目标孔隙比,误差约为3.5%;而粒径放大法与Distribute法生成的试样,其孔隙比会小于目标孔隙比,误差为20.0%左右;在试样整体均匀性方面,GM法得到的试样均匀性最好,随后依次是欠层压实法、Distribute法和粒径放大法;由于不同制样方法所得的试样孔隙比和K0不同,在浅基础承载力模拟计算中不同制样方法得到的承载力关系为:GM法<欠层压实法<...  相似文献   
766.
基于流固耦合理论,推导海底隧道圆形衬砌结构水压力计算公式。以汕头湾海底隧道为工程依托,结合有限差分软件FLAC 3D建立全包与半包隧道模型,分析不同海水深度、不同防排水形式下围岩渗流场特征,孔隙水压力、衬砌结构位移和能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海水深度下Ⅱ级围岩段隧道稳定性均明显优于Ⅳ级围岩段,Ⅳ级围岩段全包隧道孔隙水压力均大于半包隧道,Ⅱ级围岩段全包与半包隧道孔隙水压力基本一致;对于隧道衬砌结构位移,同一海水深度下全包、半包隧道相差极小,海水深度小于等于15 m时位移随海水深度增加而稳步小幅增大,海水深度20 m时Ⅱ级围岩段位移剧增,Ⅳ级围岩段增幅较Ⅱ级围岩段小;海水深度小于15 m时,全包、半包隧道的能量差异较小且耗散能略小于弹性应变能,海水深度为15 m(半包隧道)、20 m时耗散能明显大于弹性应变能;隧道围岩塑性区单元数量与海水深度正相关,海水深度从5 m增至10 m、15 m增至20 m时,塑性区单元数量呈跳跃式增长。  相似文献   
767.
断层破碎带是引起盾构隧道施工灾害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形态各异、岩性复杂以及高渗透性,都极易导致隧道涌水、塌方等施工灾害,给隧道安全高效掘进带来了巨大挑战。总结分析断层破碎带的形成机理,包括破碎带地层的形成原因、破碎带地层的岩体性质及其与盾构施工安全之间的内在联系。重点介绍了近年来盾构隧道穿越破碎带所面临的刀具磨损、开挖面稳定控制、同步注浆质量控制、衬砌外水土压力确定、破碎带地质预报和地层处理等方面问题。结果表明:断层破碎带岩体破碎,黏聚力低,渗透系数从10-5~10-3 cm/s不等,且含水率较高;对于高水压断层破碎带管片结构防水应采取防、排结合,以排为主、以防为辅;含断层破碎带盾构隧道工程建设应做好断层破碎带的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将传统的地质分析法、超前钻孔法等与新型探测技术、数字技术相结合。研究结果可为盾构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提供借鉴与指导,对进一步提高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水平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68.
吴业君  林文朴  卢均垚  何力  王鹏 《公路》2023,(9):360-363
研究了高温蒸养(50℃)对混凝土强度的发展规律,对比不同养护方式下混凝土抗压强度、回弹模量及结构实体的回弹强度。研究结果表明,蒸养能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力学性能,蒸养1 d时,强度可达设计强度97.4%,回弹模量可达到设计指标的85.2%,预制构件回弹强度提高18.8%,可有效缩短预制构件出件时间,大幅提高预制梁场生产效率。蒸养加速胶凝材料体系的水化进程,水化反应速率增大,水化放热量增加,胶凝材料体系的水化程度提高;水泥-粉煤灰-矿渣粉复合胶凝材料体系可改善蒸养对混凝土内部孔隙结构产生的热胀作用,保证了混凝土整体结构密实,28 d氯离子扩散系数降低。  相似文献   
769.
王坛华 《路基工程》2023,(3):165-170
以莆田至永定高速公路白鸽岭隧道地应力测试为例,介绍地应力测试基本原理和过程。通过分析多年积累的福建地区16个隧道实测地应力测试成果,采用回归分析法建立最大和平均侧压力系数与埋深的函数关系,并用于预测隧道地应力水平和判定岩爆等级。研究表明:乘幂函数能较好地反映600 m以内埋深地应力变化规律。其成果可供福建地区隧道地应力评价参考。  相似文献   
770.
为提升阻燃剂在隧道沥青路面中的阻燃应用效果,探究阻燃剂对沥青及大空隙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氢氧化铝(ATH)/可膨胀石墨(EG)复合型阻燃剂,并成型了适用于隧道环境具有阻燃和降噪功能的大空隙沥青混合料。采用氧指数试验分析了复合阻燃剂对沥青阻燃性能的影响,采用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和弯曲梁流变试验分析了复合阻燃剂对沥青高低温流变特性的影响,采用马歇尔试验、汉堡车辙试验、动态模量试验以及疲劳试验分析了复合阻燃剂对大孔隙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TH和EG比例为1∶1时复合阻燃剂的协同阻燃效果最优,且随着复合阻燃剂掺量的增加沥青的阻燃性能越好;复合阻燃剂提升了沥青的高温性能,但降低了低温性能,综合考虑沥青的阻燃性能及流变性能,推荐ATH/EG复合阻燃剂掺量为15%~20%;ATH/EG复合阻燃剂提高了大空隙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动态模量,但降低了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