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2篇
铁路运输   2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关于车辆定员与拥挤度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车辆定员概念分析和计算方法的探讨,提出"拥挤度评价标准"和"全运程拥挤度动态评价理念和方法",对车辆定员标准在理论上进行探讨.得出结论:车辆定员的立席标准应为6人/m2,高峰小时乘客站立的最大密度为5~6人/m2,其区间占全线单向区间总量的比例不宜超过20%;当平均运距大于12 km时,应提高立席舒适度标准,降低立席密度.  相似文献   
22.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结构形态基本线形和交点计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典型线网的布置原则和评价,即"路径最短,换乘最少"。通过各种线形功能和适用性的特征分析,对构筑线网的基本形态分类、归纳交点计算公式、分析典型线网及线形的适用性和规律性,尤其是在环线的适用性方面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放射形线网是最基本的典型线网;直线棋盘形线网比较吻合棋盘形城市的布局形态;环线形线网应因地制宜,用于放射形线网或棋盘形线网核心层的外围。  相似文献   
23.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评估和抗风险设计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客流预测是轨道交通交通的重要基础工作。阐述了客流预测的目标和内容,分析了客流预测难的难度和风险,提出了可信性评价的要点,对客流预测提出了波动范围的要求。采取了面对观实的观点,创建了抗风险设计的理念,对客流预测的风险做了有限性和突破性的分析,提出了抗风险的适应性和转移性的措施,使客观流预测的数据与运营能力设计之间具有较大适应弹性。对于轨道交通的运营组织,采取分散设计很重要,尤其是应分别确定初,近期和远期的车辆编组和行车密度,这有利于抗风险设计。  相似文献   
24.
25.
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认识、实践、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原则、思路、方法、要点、层次、形态,以及网络化运营理念和标准。对近年来业内关心的环线、高架线、市域快线规划问题作了探讨,提出了"总量控制目标,量力而行"的线网规则原则;并以"造得起、养得起",以保证客流强度效益为基本的规划理念,提出了1 000万、500万、300万人口的大城市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规模控制指标,以指导优先选择优质线路和起讫范围,搭建基本线网架构,发挥最佳运营效益。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更紧密地和城市总体规划融为一体,将其打造成为城市建设的骨架,服务并融入城市,引领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26.
关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度的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度取决于选择合理的起终点,并应有客流规模和效益,要有速度和时间目标。提出线路长度不宜大于35km、最短不宜小于15km的限制,并提出对超长线路的概念和运营要求,以及线路规划的方法和理念。  相似文献   
27.
主要论述对当前我国有轨电车的现状和发展的认识,探讨现代有轨电车的定位和特征,进一步分析我国有轨电车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合理的适用范围和分级标准,并论述分析中运量轨道交通的包含制式,及其有轨电车的量级特征和地位,探讨有轨电车的ILRT模式。在以上认识和总结基础上,提出有轨电车的规划理念和思考问题,谨慎把握有轨电车的定位、定量、定级,以及规模、环境、适用范围、实施条件,充分发挥运营效益。  相似文献   
28.
29.
为指导市域快线的规划设计以引导市域快线健康有序发展,分析轨道交通的分层体系以及各分层的相互关系和所处的位置,并对容易混淆的地铁、市域快线、市郊铁路、城际铁路等制式进行技术参数的详细对比分析。明确市域快线的属性及适用范围,特别是市域快线位于市区的线路和市区外围的线路应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及技术特征。确定市域快线速度目标值选择应考虑的因素和步骤,首次提出速度效率的概念,且市域快线应根据速度效率和站间距、旅行速度的关系来选择速度目标值,并明确了市域快线最高运行速度与站间距、速度效率、旅行速度之间的制约关系,市域快线要提高旅行速度应提高速度效率,而不仅仅是最高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