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19篇
综合类   77篇
水路运输   1篇
铁路运输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研究了Zn~(2+)对大鼠离体膈神经膈肌标本和小鸡颈二腹肌标本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Zn~(2+)对间接刺激神经诱发大鼠膈肌的收缩,诱发小鸡颈二腹肌的收缩均产生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Zn~(2+)不影响膈神经的兴奋和传导,对直接刺激诱发膈肌收缩的抑制作用弱于对间接刺激神经诱发膈肌收缩的抑制。Zn~(2+)不影响小鸡颈二腹肌对Ach的敏感性。说明Zn~(2+)主要作用于突触前膜阻滞神经肌接头的传递。Ca~(2+)、L—半胱氨酸可拮抗Zn~(2+)的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52.
53.
目的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研究,评价无创正压通气(NPPV)对于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早期治疗的效果。方法符合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的轻度AECOPD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NPPV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呼吸肌疲劳指标的改变以及医疗花费情况。结果 NPPV组和对照组的PaCO2和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PPV组在治疗2h时PaO2[(79.81±50.3)mmHg]明显升高,和对照组[(64.29±33.2)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PPV组膈神经动作电位[(200.67±54.0)μV]较治疗前[(127.03±36.0)μV]以及对照组[(150.53±52.0)μV]显著提高,均有统计学意义。NPPV组6min步行距离[(400.25±70.5)m]较治疗前增加,和对照组[(338.41±70.9)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PPV组的住院天数缩短,但同时治疗花费也增多,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PPV对轻度AECOPD患者早期干预治疗后可以改善PaO2,缓解呼吸肌疲劳,提高活动耐力,但对PaCO2和pH值无改善。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延髓头端腹内侧区 (rostralventromedialmedulla ,RVM)甩尾相关细胞在肌梭传入镇痛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辐射热照射大鼠尾部引起甩尾反射 ,同步记录RVM细胞放电和甩尾反射的方法 ,观察琥珀胆碱 (succinyl choline,SCh)诱发的肌梭传入活动对甩尾相关细胞放电和甩尾反射的影响。结果 ①RVM内的细胞依据其放电活动与甩尾反射的关系可区分为三类 ,即 :在甩尾动作发生前 4 0 0ms左右放电骤停的off cell,在甩尾动作发生前 2 0 0~6 0 0ms放电骤增的on cell,以及与甩尾反射没有关系的N cell。②股动脉注射SCh引起的肌梭传入活动可使绝大多数的off cell发生兴奋 ,表现为放电频率增加 ,“撤”反应延迟出现或不出现 ;可使绝大多数on cell发生抑制 ,表现为放电频率减小 ,“给”反应延迟出现 ;同时使甩尾的潜伏期明显延长。③肌肉注射布比卡因破坏肌梭后 ,股动脉注射相同剂量的SCh ,对off cell的兴奋作用较未注射组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SCh诱发的肌梭传入可使RVM内off cell兴奋 ,on cell抑制 ,提示RVM在肌梭传入镇痛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5.
黄芪对蟾蜍离体单一肌梭传入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黄芪、丹参对肌梭传入放电的影响。方法 用空气隔绝法记录蟾蜍离体单一肌梭的传入放电 ,观察黄芪和丹参注射液对肌梭传入电活动的影响 ,并与琥珀胆碱 (SCh)的作用进行比较。结果 应用 5 0mg·L-1SCh后 ,肌梭的自发放电频率由 (0 .79± 0 .12 )Hz增加至 (12 .2 6± 2 .38)Hz。应用 10 0、2 0 0、30 0mg·L-1黄芪后 ,肌梭的传入放电分别由 (0 .80± 0 .34)Hz、(0 .77± 0 .2 9)Hz、(0 .70± 0 .4 2 )Hz增加至 (13.18± 2 .4 3)Hz、(2 4 .0 3± 4 .0 7)Hz、(36 .17± 5 .83)Hz。丹参注射液对肌梭的传入放电没有作用。结论 黄芪可以使肌梭的传入放电频率显著增加 ,且呈剂量依赖现象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下丘脑外侧区(LHA)微量注射胃动素对十二指肠消化间期复合肌电活动(IMC)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中枢立体定位LHA微量注射的方法,观察静脉给予阿托品(50μg/kg)、酚妥拉明(200μg/kg)、普萘洛尔(100μg/kg)及抗胃动素血清(1∶50)和膈下迷走神经切断后,LHA微量注入胃动素(0.37 nmol)对十二指肠IMC的影响。结果LHA微量注入胃动素可以使十二指肠IMC周期明显变短,峰电振幅增加,峰电频率增快,但对峰电时相无明显影响;膈下迷走神经切断可完全阻断LHA微量注射胃动素对十二指肠IMC的影响;阿托品、酚妥拉明、普萘洛尔不能阻断LHA微量注射胃动素对十二指肠IMC的影响;抗胃动素血清只能部分阻断LHA微量注射胃动素对十二指肠IMC的影响。结论LHA外源性胃动素可改变十二指肠IMC的特征并在其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7.
目的研究骨骼肌中CD1a+ 细胞的形态、分布及功能.方法 4例人骨骼肌样本采用CD1a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结果骨骼肌纤维之间、肌束膜和肌外膜的血管壁、神经纤维、脂肪组织中的CD1a+ 细胞呈带状、灶状或散在分布.CD1a+ 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多样,常有突起.突起粗细、长短、多少不等,其突起可与周围或远处的CD1a+ 细胞或突起相连;骨骼肌纤维之间的CD1a+ 细胞也可与肌膜紧密相连.结论骨骼肌纤维之间的CD1a+ 细胞可能是肌卫星细胞的某一分化阶段;骨骼肌中各种组织内的CD1a+ 细胞也可能是相应组织成熟细胞的前体状态,并参与相应组织结构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58.
目的 研究筒箭毒碱 (TC)对琥珀胆碱 (SCh)引起肌梭传入放电的影响。方法 以大鼠为对象 ,在支配腓肠肌的神经上分离神经细束 ,引导肌梭的传入放电。以放电频率峰值 (DPF)、放电频率最大增值 (MIF)和峰频率 (PF)出现的时间为指标 ,观察TC对SCh引起肌梭传入放电的影响。结果 ①注射TC 0 .0 0 1mmol·kg- 1 5min后再注射SCh0 .0 0 5mmol·kg- 1 ,DPF和MIF分别降低到对照值的 4 2 .2 %和 2 4 .0 % ,PF出现时间后移 71.9s;SCh的剂量不变 ,当TC的剂量增加到 0 .0 0 3mmol·kg- 1 时 ,DPF和MIF分别降低到 10 .4 %和 8.7% ,PF出现时间后移 96 .3s ;当TC的剂量增加到 0 .0 0 5mmol·kg- 1 时 ,则可完全抑制SCh引起的肌梭传入放电。②分别在注射TC 0 .0 0 1mmol·kg- 1 后35min和 70min再注射SCh 0 .0 0 5mmol·kg- 1 ,则DPF降低到对照值的 5 7.4 %和 6 9.3% ,MIF降低到 4 6 .8%和6 5 .8% ,PF出现时间后移 4 5 .9s和 2 8.7s。结论 TC对SCh引起的肌梭传入放电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且呈一定的剂量依从性  相似文献   
59.
实验用牛蛙和蟾蜍,以背根电位(DRP)和腹根电位(VRP)为指标,观察分析了牵拉肌肉引起的肌梭传入在中枢的效应。结果表明:肌肉制动后,牵拉半腱肌的同时在背根上所记录到的时相DRP为肌梭传入放电所致,本文命名为肌梭DRP并详细讨论了肌梭DRP的性质。同时发现;持续性肌梭传入能加强电刺激腓神经诱发的DRP,能抑制神经VRP。提示肌梭传入参与针刺镇痛可能是以突触前抑制的形式起作用的。本文为突触前抑制理论及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肌苷对肌梭传入放电的影响。方法用蟾蜍缝匠肌制备单一肌梭标本以空气隔绝法记录单一肌梭的传入放电,观察肌苷注射液对肌梭传入放电的影响。结果应用0.2 mmol/L0、.4 mmol/L0、.8 mmol/L肌苷后,肌梭的传入放电分别由(0.86±0.12)Hz、(0.88±0.12)Hz、(0.85±0.10)Hz增加至(11.42±2.48)Hz、(21.75±3.03)Hz、(32.25±4.08)Hz。结论肌苷可以使肌梭的传入放电频率明显增加,且呈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