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14篇
公路运输   103篇
综合类   59篇
铁路运输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针对当前国内关于不良汇入驾驶行为模型研究的空白,从概率统计和博弈论角度量化分析该行为。基于哈尔滨市高峰和平峰时段的定点视频调查数据,分析了汽车不良汇入驾驶行为的基本统计特性,给出了累计频率分布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临界汇入间隙时间不足4S时,车辆汇入行为可界定为不良行为。进而,引入双人混合战略模型,从纳什均衡角度分析了支路汇入主路不良行为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62.
城市快速路交通事故特性分析及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哈尔滨市3条快速路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数据,从时间分布、事故形态、事故成因等角度,探讨了城市快速路交通事故的特性。选取行车道宽度、交通饱和度、标志设施等9个指标,建立了城市快速路交通安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提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快速路交通安全评价模型。应用案例表明,哈尔滨市和兴路的交通安全水平相对最好,公滨路交通安全水平较低,该结果与运用相对事故率法所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从而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3.
疲劳与驾驶时间关系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疲劳对行车安全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实验心理学测试与主观疲劳调查方法,研究连续驾驶时间对各项疲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驾驶员一次连续驾驶时间不应超过3.5 h,驾驶时间达到3.5 h后,应至少休息30 min.  相似文献   
64.
针对目前国内外匝道连接段通行能力计算以美国HCM为主的现状和不足,研究发现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连接段车头时距服从Weibull分布规律,利用改进的Drew方法及实际现场调查交通流数据确定了临界车头时距和随车时距,建立了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连接段通行能力的间隙接受计算模型,并利用数值积分法进行计算和求解,从而得到了主线不同设计速度及不同加速车道长度条件下的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连接段可能通行能力值。研究结果表明,快速路匝道连接段通行能力随加速车道长度和主线设计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变速车道长度大于400 m时通行能力值趋近于基本路段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65.
饮酒后驾驶人的驾驶能力会由于酒精作用而发生变化,从而对交通安全造成影响.将驾驶人的驾驶能力分为感知能力、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并对不同酒精摄入量条件下驾驶人深度知觉和速度知觉等感知能力指标、选择反应时间和注意分配能力等判断能力指标、光反应正确操作次数和动作判断误操作次数等操作能力指标进行测定,建立各种驾驶能力指标与驾驶人体内酒精含量之间的回归模型,并分析酒精作用对驾驶人驾驶能力的影响持续时间,揭示酒精作用下驾驶人驾驶能力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6.
应用碰撞动力学理论对小汽车与两轮车碰撞过程进行分析,分别构建了小汽车与两轮车碰撞后各自的运动轨迹模型,并运用自编软件实现车辆碰撞运动轨迹的再现仿真;选取碰撞事故案例,将求解结果与PC-Crash软件再现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可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67.
为研究不同年龄驾驶人驾驶过程中疲劳情况及疲劳累积速度,对比其疲劳产生与变化的差异性,获取不同年龄驾驶人的最优驾驶时间,设计自然驾驶试验,利用Physio生理多导仪采集脑电数据,并采用主观检测方法对驾驶人进行问询。应用MATLAB对采集到的脑电数据进行降噪处理,通过积分获取各时段α波、β波和θ波的平均功率谱密度,进而求得脑电指标Rα/β,Rθ/β,Rα+θ)/β。利用SPSS将其与驾驶时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通过敏感性判断,选取Rα+θ)/β作为驾驶疲劳表征指标。对各年龄段驾驶人的Rα+θ)/β进行均值化处理,并将其与驾驶时间进行线性拟合,分析驾驶人年龄对驾驶疲劳累积速度的影响。对驾驶过程中各时段的Rα+θ)/β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并结合主观问询结果确定不同年龄驾驶人的最优驾驶时间。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和中年驾驶人在0~1.5 h内疲劳累积速度相对缓慢,老年驾驶人较快;在1.5~3 h内,青年驾驶人疲劳累积速度最快,中年驾驶人最慢;老、中、青年驾驶人的最优驾驶时间分别为60~75,120~135,105~120 min;不同年龄驾驶人其驾驶经验、体力和精力及外界环境干扰是影响疲劳累积速度的重要因素;试验结果验证了采用Rα+θ)/β作为驾驶疲劳表征指标的有效性,有助于为不同年龄驾驶人安全驾驶时长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8.
为分析寒地城市地铁客流与网络特性,挖掘客流与寒地气候的相关性,本文利用《寒区城市多模式公交协同运营技术与示范工程》2013—2020 年共 8 年 11 万余条地铁客流数据进行研究。提出效用阻抗Space L-Space P模型建立地铁抽象网络,将时间维度细分为周、月和年这3类, 研究地铁客流特性与扰动因素,并建立寒地城市地铁网络失效模型,分析扰动后地铁站点与线路的客流分布。进一步选取哈尔滨市与南京市地铁数据,运用转移熵因果关系分析地铁网络客流分布与气候的相关性,得到寒地气候对地铁客流的影响。研究表明:所采集的地铁客流数据能够充分展现客流的状态与变化趋势,能够满足客流数据分析的精度与质量要求。近8年,哈尔滨市地铁客流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地铁客流分布呈现2月为客流低峰,3月客流逐步回升,3~12月客 流较平稳且具有轻微波幅;换乘客流中夏季呈现8月大于7月大于6月的趋势,冬季则2月换乘客流最低,大多在周一与周五达到周换乘客流量极值。由地铁网络失效模型识别出关键站点,得到 哈尔滨市冬季客流略高于其余3季,冬季地铁网络较脆弱,结合实际数据的模拟分析表明,温度与地铁客流具有一定相关性,且哈尔滨市的相关性大于南京市。  相似文献   
69.
公共汽车站可达性可衡量公共交通设施的便利程度.从居民出行点与公共汽车站的最短距离、出行者的出行阈值以及车站的平均服务范围三个方面出发,构建车站空间可达性度量模型,对出行者到达公共汽车站的难易程度进行度量.考虑途经车站的线路配车数量、高峰与平峰运营速度等因素,建立车站网络可达性度量模型,对出行者通过某个车站到达区域其他地方的机会大小进行度量.将车站空间可达性与车站网络可达性相结合,建立潜点网络可达性度量模型,对空间中各出行潜点到达其他区域的难易程度进行度量.选取哈尔滨市二环快速路范围内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GIS手段对公共汽车站可达性进行建模与运算.结果表明,公共汽车站可达性空间分布不均衡,公共汽车出行分担率与公共汽车站可达性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0.
针对车道变换进程中驾驶员视点转移数据较少的问题,设计了实际跟车数据采集方案,以哈尔滨市小客车和大客车驾驶员作为观察对象,拍摄记录了他们在车道变换进程中的视点变换情况,如注视时间及注视点变化等数据。筛选759次车道变换数据作为有效样本,着重分析了驾驶员各视点停留概率和两视点之间转移概率的分布规律,得到驾驶员在车道变换进程中的注意力分配特性,为制定驾驶员车道变换操作准则和开发车道变换预警系统等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