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0篇
水路运输   9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使我国疏浚行业有更好发展,分析行业中高速发展的中港疏浚有限公司的成功经验,从理顺业务流程、编制标准流程两方面阐述标准管理流程的设计方法,指出在实践中信息化系统对固化管理流程的积极作用,从中港疏浚有限公司执行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3个方面总结标准管理实施的成效。实践证明,编制良好的管理流程可促进企业深层次的变革和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国内疏浚工程趋向大型化、精细化发展,基床平整度要求越来越高。针对莱州港5万吨级航道工程,基于“航工301”小型整平船,建立CFD仿真模型,分析船载框架式整平器作用时船舶在各浪向下的水动力性能,分析对孤立浅点和浅点集中区域采取的不同施工工艺的经济效果,并进行海上试验。结果表明:在整平器的作用下,船舶的运动幅值响应算子总体较小,船舶稳定性较高;独立浅点沿2个方向过线,单边受力时,多向过线效果较好;在浅点集中区域,以S线型走线结合多方向过线,由浅至深逐段扫浅;施工周期内节省燃油约103 t、淡水约112.5 t,浅点扫除率达100%,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赵广福 《航海》2020,(1):66-67
我国航运业的实质性进步,其主要体现之一便是《国际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和《国内安全管理规则》的有效实施[1]。本文从上述两项规则在船舶安全管理体系的应用与实际开展为着眼点,简要直观地分析安全管理体系在我国船舶安全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0引言某船主机为12缸的四冲程、增压和中冷、直接喷射式中速柴油机,缸径380 mm,冲程475 mm,额定功率7 500 kW。该主机控制系统为瓦锡兰UNIC C2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设计针对主机所处的工作环境,更注重扩大适用的环境温度范围和提高抗振性能。控制系统采用工业总线技术,用于各模块间及传感器的信号传输和采集;控制系统与内部数据采  相似文献   
5.
<正>0引言船舶机舱管系的完整和清洁是设备安全运行的基础。在船舶建造和管系安装前,应当对管路进行"酸洗""磷化(或钝化)""镀锌"等处理,并进行吹通。安装时,每完成一段就要进行整体性报验、耐压试验和密性试验,合格后再分段进行串洗;安装完成后,须对系统进行整体性串洗,再投入使用。串洗也能起到检查法兰密封面有无泄漏、管道封头是否取出等作用。串洗介质要保证干净,若串洗不彻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民营疏浚船舶的经济效益,结合近几年民营疏浚船舶施工管理、实施的发展趋势,以湛江港30万吨级航道疏浚工程为基点,阐述民营疏浚船舶管理的难点有民营船舶施工能力难以充分发挥、工程施工进度难以掌控等,在民营疏浚船舶施工管理坚持"有理、有利、有力"原则的经验基础上,提出新型的租赁及分包管控措施,以促进民营疏浚船舶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针对耙吸挖泥船疏浚设备参数标准化建设与应用的问题,基于疏浚设备特性与工程经验,采用对比归纳与标准化分析的方法,建立耙吸挖泥船疏浚设备参数标准,并结合实际施工案例,进行实测与理论计算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疏浚设备参数的标准化建立对疏浚设备特性的把控与疏浚效率的提升十分重要,须结合工程应用进行不断补充和完善,从而为耙吸挖泥船疏浚作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耙绞联合施工工艺是一项新兴的疏浚技术,耙吸式挖泥船和绞吸式挖泥船施工能力的合理匹配,在保证施工连续性、发挥耙绞联合施工的最大效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黄骅港内航道耙绞联合施工为对象,进行耙绞联合施工能力匹配计算分析,并在实际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9.
10.
利用挪威船级社开发的有限元分析软件SESAM对某大型自航耙吸式挖泥船进行全船结构强度分析,研究此类船舶的结构不连续性对其总纵弯曲性能的影响.建立全船有限元模型、面元模型和质量模型,开展水动力分析;基于短期预报结果和长期预报结果确定设计波参数,并完成设计波条件下的全船结构强度分析.研究发现,泥舱段船底蜂窝龙骨(三角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