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4篇
综合类   13篇
水路运输   1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2 毫秒
1.
<正> 本文对1974年7月至1985年6月间植入永久性入工心脏起搏器的96例病人和126个起搏器进行了远期随访。目的是探讨影响远期予后的因素,以指导今后更好的选择适应症,96例中死亡6例,心功能不全14例,其余76例可参加正常工作或轻工作。全部病例均因三度房室阻滞或严重病窦综合征并伴阿斯  相似文献   
2.
3.
复杂病例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元月至1997年10月我院完成的复杂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PTCA)74例,占同期PTCA总例数的49.3%,其中年龄大于或等于70岁者10例,不稳定心绞病34例,左心室射血分数小于40%者6例;48例为多支血管病变。PTCA共扩张85在血管,靶病变93处,A型病变15处,B型病变53处,C型病变25处。7例采用灌注球导管,28例植入冠状动脉内支采,1例行冠状动脉内膜定向切除术。PTCA病倒成功率93.2%,病变成功率90.3%,本前平均狭窄(89.5±82)%,术后平均狭窄(16.9±6.2)%.死亡2例,无息性心肌梗塞和急诊冠状动脉搭桥者。讨论了复杂病例PTCA的成功率、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处理对策,表明复杂病例PTCA仍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应用Franz接触电极记录室内传导正常的人左室内膜单向动作电位(MAP),观察心内膜激动时间(AT)、动作电位时程(MAP),复权时间(RT)及其关系。结果:①AT与APD呈显著负相关,平均相关系数为-0.87±0.07(P均<0.05);②空间隔、心尖部、侧壁及基底部AT分别为26±6、29±4、39±4和44±2(ms);③多数部位的AT间和APD间有显著差异,而RT间无显著差异。结论:①心内膜中激动早的部位APD较长,激动晚的部位APD较短;②激动较早的部位为空间隔和心尖部,较晚的部位为例壁和后基底部;③正常心内膜复极投除极具有较强的均一性。  相似文献   
5.
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40例次,共34例(其中6例行消融术两次)。27例消融成功(79%),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4例消融均成功(100%),1例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AAT)消融房室结成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29例,22例旁路被阻断(76%)。比较早期20例次和后期20例次消融术,结果显示早期消融术成功率(40%)低于后期(100%)(P<0.01),且早期手术时间[(6.8±2.5)h]和放电次数[(16.1±10.5)次]均明显大于后期消融术[(2.8±1.2)h,(4.6±2.5)次](P<0.01)。作者讨论了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经验,表明操作者的经验与成功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正> 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简称PTCA(Percutan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是心血管病治疗方面的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三大方法中(药物、外科搭桥和PTCA)的先进而疗效肯定者。欧美各国有40%左右的  相似文献   
7.
应用心脏起搏器治疗严重心律紊乱抢救危急病人是近十几年来临床的重要进展。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等严重心律失常有肯定的治疗作用,为危急病人的抢救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卫生路线指引  相似文献   
8.
9.
经表面活化处理的各向同性碳(LTIA)心脏起搏电极具有优异的电性能,这已经通过模拟实验、动物实验证明。本文报告LTIA碳心脏起搏电极的临床应用情况,并对比了LTIA碳电极与铂电极在手术中所测得的各项电性能参数,结果表明:LTIA碳电极具有起搏阈值低、感知性能好、容易定位等特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盾构隧道结构特征,通过分析隧道的加速度信号,提出了基于ARMA模型的损伤识别方法。利用ARMA模型方法对缩尺盾构隧道上的加速度响应进行分析,实现了对损伤的有效识别。这种损伤识别方法只需采集隧道的振动加速度信号并进行分析即可对隧道进行损伤识别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