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7篇
综合类   8篇
铁路运输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设计了模块式加筋挡土墙墙面板与筋带之间摩擦的室内足尺试验,研究竖向压应力(A)、筋带品种(B)、墙面板与筋带的砌筑方式(C)3个因素在不同水平下在峰值强度和S=19 mm时,对墙面板与筋带之间的摩擦系数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3种因素对摩擦系数的影响顺序、各因素的显著性水平及墙面板与筋带之间连接方式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2.
土与加筋之间摩阻系数问题的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室内直剪试验,提出了测定加筋土中土-筋间摩阻系数的合理方法,并在离心模型试验中得以验证。结合有关资料,解释了影响摩阻系数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木寨岭隧道炭质板岩流变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探究木寨岭隧道工程中炭质板岩的流变力学特性,在不同条件下,对现场取得的岩样进行单轴和三轴压缩蠕变试验,并对炭质板岩的蠕变特性进行分析,描述了炭质板岩的流变特性,得出了瞬时应变占总应变的比例为80%~90%,以及高围压下的流变多为等速流变等结论;采用Burgers流变本构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参数拟合分析,得出了3组不同围压下炭质板岩流变本构方程的弹性模量、黏性模量、黏滞系数等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4.
原状黄土损伤破坏过程的CT扫描分析(Ⅱ)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进一步揭示原状黄土硬化屈服破坏的微观机理,进行了原状黄土的三轴剪切试验过程中的CT扫描.结合CT图像、数据与应力应变曲线,分析了原状黄土三轴试验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利用损伤理论解释了其硬化屈服损伤破坏过程。根据面密偏应力的变化特点,发现试样在剪切初期是一个弹性恢复阶段即无损发展阶段,随后的密度增长变快,黄土的原结构正式进入破坏阶段。变形达到12mm后的密度随变形的增长变慢,说明原结构基本破坏正在形成新的稳定结构。从偏应力与CT数变化曲线来看,后2个阶段随偏应力增大CT增大加速,说明在后面的剪切过程中,承载是依赖于材料的挤压导致密度的提高和截面积的增大而使强度保持持续增长。通过观察CT图像,发现在原状黄土的破坏过程中,小孔隙被压密变小,直至完全消失。大空隙的密实是由于土颗粒进入大空隙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针对弱胶结富水粉细砂岩极易突水涌砂导致的隧道掌子面坍塌和初期支护开裂变形, 研究了深埋隧道内超前深孔降水方法, 建立了模拟隧道内超前降水的实体模型, 分析了3种降水管和3种抽水泵功率下各时刻模型的水位面变化, 采用三轴试验分析了粉细砂岩在高含水率下的破坏状态。研究结果表明: 降水试验模型切向断面上同一标高测点处中间水头低, 两侧水头逐渐升高, 呈抛物线形式, 反映了超前深孔降水规律; 粉细砂岩在高、低含水率下均呈塑性破坏, 破坏时的轴向应变小于5%;降水过程中地层含水率从20%下降到11%时, 粉细砂岩强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达到最优稳定状态, 实现了开挖面无水状态; 隧道内超前降水参数应采用管径为65 mm的真空降水管和抽水功率为7.5 kW的真空泵, 且降水管应布置在超前掌子面20 m的隧道两侧边墙处; 在富水粉细砂岩深埋隧道内超前深孔预先降水并辅以注浆加固, 能够实现开挖期间粉细砂岩稳定, 为隧道顺利施工奠定了基础, 也避免了大埋深隧道从地表进行深井降水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太原东山过境高速公路加筋土挡土墙所在地的工程地质环境,挡土墙的结构形式、施工方法、以及竣工后的运营情况。根据非柔性材料加筋后,土体c、φ值同时提高的原理,分析了挡土墙结构物的强度特性,表明该结构物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强膨胀土的动参数φd,cd,建立了重塑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长期变形的数学模型,用该式的计算值和实测值进行比较,其结果令人满意,对工程应用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V形沟谷加筋土支挡结构强度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研究的加筋土支挡结构所用筋带为钢筋砼串联块,此结构修筑V形冲沟中,作者采用C、φ值同时提高的方法分析了此结构的强度特性,推导了加筋土在两种破坏模式下的墙顶部表面承载力,从而表明此种结构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对于加筋土强度的研究,多数研究者大都仅考虑加筋的直接作用,但还需考虑加筋的间接作用,若考虑间接加筋作用后,加筋土强度还会有很大提高.为此从间接加筋作用出发,仍将加筋土的破坏分为拉断破坏和黏着破坏,针对轴对称荷载下斜向布筋的加筋土三轴试样,认为试样处于极限平衡状态,通过改变间接作用范围内土的黏聚力大小,并通过内力分析,认为试样处于静力平衡状态,从而得到极限平衡条件下加筋土的大主应力表达式,再针对增大的黏聚力满布加筋作用范围、填料为砂土、加筋层与试样横截面夹角为零度及不考虑间接作用等情况做了详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当间接加筋作用范围内土的黏聚力增大时,加筋土强度会有很大提高,当间接加筋作用满布加筋层的作用范围,则间接加筋作用会发挥到最大;当筋材与试样横截面夹角为零度时,加筋效果最佳;当考虑间接加筋作用时,加筋砂土也会表现出很高的似黏聚力;当不考虑间接加筋作用时,则强度表达式就变成通常情况下的加筋土强度表达式.  相似文献   
10.
高速铁路路基下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Boussinesq组合法、Boussinesq直接法、Boussinesq三角形法和德国DB836法计算地基附加应力,采用复合模量、承载力比值法所得模量和弦线模量作为地基模量,按12种组合形式来计算地基总沉降量,并与某高速铁路试验段的实测沉降进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当附加应力分别按Boussinesq组合法、Boussinesq直接法和德国DB836法计算,选用复合地基载荷板试验所得弦线模量时,计算所得的地基总沉降量同实测值非常接近,相对差值在1.57%~9.81%之间,满足高速铁路对地基沉降控制的精度要求。建议采用附加应力-地基模量方法进行高速铁路路基工程的地基沉降计算时,其中附加应力可按Boussinesq组合法、Boussinesq直接法和德国DB836法计算,地基模量选用弦线模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