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水路运输   3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孙菊香  朱珉虎 《船舶》2013,(5):81-84
船舶下水是一个古老的命题,近千年来,人们追求简易和安全的下水方式,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重力式滑道下水传承着经典的下水方式,我国建造的第一艘万吨轮"东风号"就是采用这种方式下水的。重力式滑道下水被广泛采用就是因为它比较简单,对于小型船舶来说,利用河滩的坡度,在简易滑道上铺上牛油和滑板,船只就能滑行下水了。但随着船舶尺度和吨位的增长,船舶滑道下水的风险也增长了。首先是滑道上单位面积负载的增长,引  相似文献   
2.
从1999年6月1日起,一项新标准--CB/T3837-1998<船舶用气囊上排下水工艺要求>将开始实施.这项我国独创的新工艺标准由济南昌林气囊容器厂与中船总公司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共同提出、起草,1998年10月在全国海洋船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修船分技委召开的标准审查会上审定通过.新标准总结了多年的实践经验,它的实施将进一步规范船舶用气囊上排、下水的工艺操作规程,使船舶用气囊上下水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船舶气囊下水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因其具有投资省、无污染、安全可靠、综合经济效益显著、低碳环保等优点,近年来发展很快。  相似文献   
4.
孙菊香 《船舶》2011,22(1):65-68
0引言 船舶气囊下水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一项创新技术,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其已逐步走向成熟。实践也已证明,该项技术具有成本低、消耗低、无污染、高效率、高可靠性且机动灵活的特点,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大型船舶采用气囊上下水工艺安全对策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菊香  朱珉虎 《船舶》2008,19(4):47-52
这是一份软课题研究的综合报告。船舶采用气囊上下水工艺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实践证明它是一项低成本、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高可靠性、机动灵活、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以目前的水平来说,下水20000吨级以下的船舶已安全可行,但市场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希望在更大型的船舶上采用气囊上下水工艺。为此,在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大型船舶和超大型船舶采用气囊上下水工艺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以及它们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提出对策,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来促进此项技术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船舶气囊下水技术是由我国首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一项创新技术,目前已在全世界得到推广应用,国际标准ISO 14409:2011 Ships and marine technology-Ship launching air bags(船舶与海洋技术船舶下水用气囊)的颁布实施,对我国船用气囊的生产发展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有切实的指导意义,有利于我国船用气囊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7.
气囊下水技术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项高新技术。该文基于气囊下水存在的一系列技术问题,通过气囊压缩试验、实船下水过程测试等方法的不断探索、研究,对大型船舶下水用气囊的结构及性能参数要求、船台坡道参数、牵引力计算以及下水计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一套完整的计算方法。研究成果已在70?000?t和82?000?t等船舶下水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充分验证,从而为大型船舶的下水提供了一套技术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9.
气囊容器及船舶用气囊上排下水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船舶用气囊上排,下水工艺对中小船舶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安全可靠等优点,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新工艺;而船舶上排,下水用气囊和船用充气橡胶靠球以及其他一些衍生产品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应用和推广对水运事业的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国家标准《船舶与海上技术——充气橡胶靠球》的发布实施有助于我国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文章分析了标准的内容,特别是对其关键要点进行了解读,并对标准实施中的注意事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