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水路运输   9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本文对Lucy Ashton带附体美人架和轴包架的几何相似船模试验结果重加分析。分别将带附体的和相应裸体的船模阻力试验结果绘成以C_r为纵坐标对C_F为横坐标的Froude数等值线。假定: C_r=(1 k)C_F C_W可发现全部Froude数等值线都是直线。可见三因次外插法可推广应用于带轴系附体的船模。 带轴系附体船模与相应裸体船模的1 k之差,乘以足足C_F后,可认为是轴系附体的粘性阻力系数。带轴系附体船模与相应裸体船模的C_w之差可认为是轴系附体的兴波阻力系数。以上粘性阻力系数和兴波阻力系数之和可认为是足尺轴系附体的总阻力系数。 由此三因次外插法计得的足尺轴系附体总阻力系数与由实船试验测得者间的最大误差可发现小于10%。假定船的附体阻力为裸船体阻力的10%,则最大误差小于裸船体阻力的1%。可见应用三因次外插法预估轴系附体阻力可给出十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关于内插法     
在船舶设计中,常常要计算当某一变数为定值时另一变数的相对数值,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某些固定吃水时的排水量计算。在计算某些中间数值吃水的排水量时,可以绘制排水量对吃水之曲线,在所求吃水处读得排水量,但通常此法不夠正确,而用下面所介绍的内插法计算时,所得结果误差较小。  相似文献   
3.
船舶阻力的换算方法是船舶阻力学科的基础。六十年代以前,各国水池一直沿用传统的傅汝德方法(也称船舶阻力的二因次换算方法),所得结果一般尚能与实际接近,但严格地从物理意义上讲,傅汝德方法是不够合理的。随着肥大船型的发展,傅汝德换算方法的不合理性愈益突出,因为在与实船试验结果分析比较时,常出现负值粗糙度补贴(即船模实船换算补贴)。这样,早在1954年由Hughes提出的三因次换算方法又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节能和减振的角度出发,探讨肥大船后体形状对阻力、推进及伴流的影响。首先,用理论计算流线的方法从三个抬高型球鼻首中选择一个加装于母型船模上。通过比较分别由理论计算和实测得到的流线,表明在舭部两者吻合程度良好。接着,对后体形状分别为V型剖面、U型剖面、单尾鳍型和球尾型的四艘船模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方形系数C_B=0.80的四种后体线型中,在满载和压载状态,V型剖面的阻力最低,U型剖面最高。就收到马力而言,单尾鳍型在满载时最低,压载时仅次于V型剖面。至于满载时的伴流分布,U型剖面和单尾鳍型各半径处进流角绕轴一周的变化△β较小。  相似文献   
5.
在标准给结构强度计算中,通常假定船舶平衡于深水坦谷水波上,故需决定水波在船上之位置,使波面下之排水量等于全船重量。波面下拂水量之浮心纵向位置,当然须与船之重心纵向位置相同。若船之横剖面各处均为相同之长方形时,则将  相似文献   
6.
适当的后体形状,对于改善肥大船舶的快速性和减少船舶的有害振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该课题已引起造船界的普遍重视,各国相继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本文要介绍近年内在上海交通大学游水池进行的开发工作,希望对肥大船后体线型的设计有一定实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对三因次船舶阻力换算方法中确定形状因子的初步探讨。应用在上海交通大学船模试验水池试验的24,000吨油船五艘几何相似船模的公开发表数据,分别用几何相似船模的方法、Prohaska方法和15届ITTC建议的方法以计算形状因子。主要结论是:由15届ITTC方法得出的总阻力系数的均方差较Prohaska方法为小,又较接近于用几何相似船模方法得出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低转速大直径桨肥大船的后体线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低转速大直径桨在肥大船上的应用,后体设计成隧道形状,并与大直径桨相匹配。由船模试验得知,桨径由5.78米增大至7.28米和8.39米,转速相应由每分120转降低至80转和60转时,在满载状态下可分别节能8.9%和12.6%。在压载状态下也可获得10%左右的节能效益。  相似文献   
9.
通常决定船型之静力及动力稳性曲线方法,或包含许金计算表格,使无论计算与校对,都很烦琐,或应用贵重精细仪器,但很多工厂和企业,未必具备。本文之面积仪方法,仅需面积仪及简单计算,且在工作过程中,可随时进行校对。欲计算一船在任一排水量任一倾斜角时之静力及动力稳性,需知下列三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