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1篇
综合类   3篇
水路运输   2篇
铁路运输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
上海市漕宝路快速路新建工程中的嘉闵高架立交项目为大型互通立交改建项目,其多条主线和匝道需要跨越立交东侧总宽约100 m的铁路走廊。多通道、集束化跨越铁路走廊的设计思路,将3条匝道和2条主线合并,组成跨径95 m+95 m的连续钢箱梁T构桥从而跨越铁路走廊,并采用转体法施工。嘉闵高架立交紧邻铁路走廊,匝道在曲线段与主线并线,T构桥总桥宽为45~100 m,相邻匝道和主线的桥面高差最大达3.5 m, T构桥的平面和立面均为异形结构。转体施工方案采取压重、张拉临时索的方式,解决异形结构自重不平衡的问题,减小转体期间梁体挠度和自重应力。目前国内转体桥一般为1~2条道路同时跨越铁路,桥梁形态较为规则,嘉闵高架立交将多通道集中于同一座桥梁转体施工中并成功跨越铁路走廊,实现快速施工,减少立交建设对铁路运营和市政交通的影响,为城市大型立交邻近铁路走廊的建设方案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2.
新合同法对货运代理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货运代理业在实践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产生的混乱,并将其与《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相对照,以确定其《合同法》下的法律性质,进而阐述《合同法》对货运代理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抗车辙剂可以显著改善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本文对比分析了不同抗车辙剂掺量对北京地区常用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AC-13C(采用改性沥青)掺加0.2%抗车辙剂、AC-16C(采用改性沥青)掺加0.3%抗车辙剂、AC-20C掺加0.4%抗车辙剂和AC-25C掺加0.5%抗车辙剂,可分别满足北京市沥青路面抗车辙设计施工指导意见和行业标准的要求,可作为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沥青路面抗车辙设计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宁波机场路南延工程为公轨一体化双层高架工程,根据目前大力发展预制结构和注重环保的工程建设要求,进行精细化设计,重点在快速施工、减振降噪、U型轨道梁顶疏散平台等方面进行设计研究。结合宁波机场路南延工程,从精细化设计的角度介绍公轨一体化双层高架桥的设计要点。通过上、下层分别梁上运梁、共用一套架桥机的工艺创新,实现双层预制梁结构应用,即在闭口型框架桥墩的上下层均采用预制轨道梁,极大地提高了双层高架桥的施工速度。减振降噪措施方面涉及U型轨道梁构造优化、声屏障设置、减振降噪伸缩缝等。研究U型轨道梁内腹板顶兼作疏散平台时,平台与车厢底板的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5.
影响轨道梁温度变形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即环境温度、太阳辐射及其它气候因素;内部因素与结构自身的构造形式、材料等有关.主要从构造和材料方面来研究与结构相关的影响因素.研究了结构体系、截面形式和梁高参数对温度变形的影响,并分析骨料、水灰比及含水量等对混凝土弹性模量和热工参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不同的轨道交通混凝土梁的构造要求,提出减小温度变形的措施,如: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增加截面底板宽度和梁高,提高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和导热性能等.  相似文献   
6.
公路钢桁梁桥的横梁一般设置在桁架节点处,桥面系上的荷载主要通过横梁传递给桁架。横梁的纵向间距达到10 ~15 m,车辆荷载的纵向布置形式对横梁受力的影响较大,由于加载情况比较特殊,现行规范未明确规定计算横梁受力的车辆荷载参数。以上海大叶公路的金汇港桥为例,参考桥梁规范关于车队布置的相关规定和车距调查文献,考虑车队标准间距和极端堵塞间距两种工况,研究3 类车辆荷载作用下的横梁受力状况。结果表明:标准间距下,横梁在重车标准车车队、全重车车队加载下的正应力比单辆重车加载下的正应力分别高约12. 8%和17. 0%;横梁在重车标准车车队、全重车车队极端堵塞情况下的正应力比标准间距情况下的正应力分别高约35. 8%和40. 0%。此外,两片桁架之间横撑的设置方式、桁架外侧人非桥面结构对横梁正应力的影响分别约为9%和5. 5%,设计时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7.
大学语文课程所选篇目大多为文质兼美、文以载道的佳作,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大学语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展现了中华文脉的发展脉络和中华思想文化的传承。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文学作品中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使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得以呈现,从而发掘其中的教育意义,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8.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