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公路运输   4篇
水路运输   1篇
铁路运输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丽香铁路中义隧道预应力树脂锚杆试验段为工程依托,对初支钢架大变形问题的系统锚杆效果进行研究。中义隧道地质为高地应力碎裂化玄武岩,开挖后初支钢架变形极为严重,关键线路工期滞后较多,且剩余地段围岩以Ⅴ级大变形为主,施工难度高、进度慢,需进一步研究变形控制及加快施工进度措施。根据煤矿行业相关工程经验,在以预应力树脂锚杆为主的主动支护体系方案基础上,及时开展施工工艺及工法现场试验工作。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树脂锚杆可有效提供抗拔力并明显减小单日变形速率,避免初支侵限换拱,试验段累计变形得到有效控制,施工进度大幅提高,可为川藏、滇藏铁路等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浅埋隧道下穿铁塔施工时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依托权莆隧道近距离下穿高压输电铁塔的工程实例,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对三种施工方案进行数值模拟,主要从铁塔基础沉降量、沉降差及倾斜率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大管棚超前支护+台阶法+临时仰拱"方案较"洞内小导管超前支护+台阶法+临时横撑"方案可以减少铁塔桩基58%的沉降量和57%的沉降差;通过增加H形框架梁,可以把独立桩基差异沉降问题转化为整体基础的倾斜率问题,加固后铁塔基础最大沉降量为14. 5 mm,倾斜率为0. 04%,其沉降控制安全系数较"小导管超前支护+台阶法+临时横撑"方案有较大提高(由6. 2提高至15),而且增强了铁塔超静定构件对不均匀沉降的适应能力。加固后的现场实测显示,铁塔基础最大沉降量为16 mm,倾斜率为0. 05%(比计算值稍大),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工程的成功实施表明,洞内外综合处理方案合理有效,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钉形水泥土搅拌桩解决了普通水泥土搅拌桩应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工程实践证明了它的优越性、经济性,以及良好的工程效果。研究工作多集中在现场试验和数值分析方面,但对桩体弹性模量的选取较为随意,制约了数值分析的应用。以宁波某工程软土地基钉形水泥土搅拌桩应用为背景,结合现场单桩载荷试验及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通过数值计算与现场试验荷载-沉降曲线对比分析,得到了弹性模量与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关系,并验证了其合理性。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4.
郭永发 《路基工程》2013,(3):117-121
随着城市的扩大,市政道路的快速发展使新建道路越来越多的临近或穿越既有地下建(构)筑物。依托某市政道路与相邻铁路隧道工程,采用Midas GTS软件计算分析路堑开挖过程中隧道受力变化及变形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地层结构法能反映出地层岩性对偏压隧道内力的影响,地层弹性模量E与隧道外侧拱肩弯矩M曲线为幂函数型。路堑边坡坡脚与隧道中线距离d影响隧道衬砌内力,d-M曲线存在的拐点可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5.
由于地质、施工、建筑材料及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一些隧道衬砌开裂,结构及轨面发生沉降,威胁到运营安全,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处治,确保工程的结构安全。通过昆明地铁3号线明挖区间隧道,分析隧道衬砌产生裂缝及沉降的原因,提出隧道衬砌裂缝渗漏水及轨面结构沉降的治理原则及措施;认识到浅埋区间隧道保护的重要性,对今后地铁结构的病害整治及保护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塑料排水板处理软基监测数据及变形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基于软土地基上的园林山体填筑过程中监测数据,分析探讨了经过塑料排水板(PVDs)处理后的软土地基上堆载过程中地基的变形特性,结果表明:PVDs处理的软土地基的变形特性,主要以沉降变形为主;破坏前坡脚水平位移及竖向隆起均存在突变,未有明显征兆;填筑过程中沉降速率预警值采用动态控制;边桩布置位置会影响边桩竖向及水平位移的监测效果,PVDs处理的地基,边桩位移发展模式与天然地基不同。其结论对类似工程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运用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对粉喷桩桩土相互作用进行有限元分析,阐述了桩端土压缩模量及桩长对侧摩阻力沿桩身分布的影响规律,定量分析了桩侧摩阻力强化效应在桩端以上的作用范围及强化程度,并将结论应用于邯郸某危房重建工程地基粉喷桩加固处理设计参数中,载荷试验证明设计参数选择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