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铁路运输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TBZK型驼峰进路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BZK型驼峰过程控制系统是根据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而研制的,包括:无线机车遥控、溜放进路控制、间隔制动控制和目的制动控制.该系统于1989年12月通过了铁道部组织的技术鉴定,由于该系统不包括驼峰调车进路控制,还不能实现驼峰作业控制的整体计算机化.为了完善TBZK型驼峰过程控制系统,铁道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所从1996年开始着手进行与过程控制系统配套的计算机控制的驼峰调车进路的研制,于1998年完成了研制开发工作,投入现场运营.该系统将驼峰调车控制和溜放控制合为一体,构成了驼峰进路控制系统,完成驼峰调车进路、溜放进路和推峰进路的全部作业控制.  相似文献   
2.
编组站溜放进路控制系统是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它功能齐全,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与速度控制,机车遥控,信息处理系统联网使用,以实现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本文对其系统组成,主要功能,以及硬件和软件等方面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基于神经网络的间隔调速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车组溜放速度控制是驼峰自动化的重点和核心内容。由于间隔调速位位于驼峰咽喉,溜放坡度大,车组速度快,车辆密集,所以间隔调速是速度控制的难点。传统的间隔调速思想是:首先根据车组溜放的物理数学模型,建立车组溜放方程,确定出口定速,然后调节车组的溜放速度,使之达到出口定速,即以“出口定速”为控制目标的静态间隔调速。这种控制方法由于没有实时考虑车组间的间隔 ,所以容易导致溜放事故或解体作业效率的降低。随着溜放作业自动化的发展,传统的静态间隔调速模型开始受到挑战,建立根据前后车组间的距离——间隔动态控制出口速度的间隔控制模型,应当成为当前驼峰自动化的研究重点。本文是利用智能控制和神经网络原理,建立动态控制出口速度的间隔制动位速度控制模型。该模型以前后车组间的实时间隔作为控制参数,动态控制车组的溜放速度。  相似文献   
4.
随着编组站驼峰技术的发展,国外广泛采用的三开道岔在国内逐渐得以应用.其优点是可以大大缩短驼峰咽喉区的长度,降低峰高,节省占地面积,减少线路工程的土方量.  相似文献   
5.
完善的故障监测技术对于提高驼峰自动控制系统的安全可靠性,降低事故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介绍了一种采用功能检测技术实现在线监测功能的驼峰自动化系统。该系统在保证自动化系统控制功能的前提条件下,能不间断地进行周期性的功能检测,如发现故障会立即报警并提示维修处理,实现了故障预报警和设备的状态修,显著地减少了控制过程的失控几率。该系统同时具有驼峰整体溜放过程的实时图像再现,为维修使用人员分析故障和分析事故的原因提供了一种准确、便利的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