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水路运输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正> 患者,男46岁。以发作性上腹痛3年加重1周入院。曾做钡餐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变形”。1周前因劳累上述症状加重,伴纳差反酸,疼痛节律性消失。查体见上腹剑突下偏左处有轻度压痛,余未见异常。胃镜检查见胃角胃窦有散在绿豆大小糜烂境界不清,尤以胃窦小弯侧更明显。近幽门后壁有一条粗大皱襞。球部前壁有一0.7cm~2溃疡,盖有少许乳白色苔,周围粘膜充血水肿。胃镜诊断: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②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早癌待排。病理报告:胃窦小弯侧糜烂面的3块粘膜组织为慢性中度萎缩性  相似文献   
3.
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导致以意识改变和昏迷为主的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者,称为“肝昏迷”或“肝性脑病”。这一征候群多与门静脉阻塞及门-体循环短路有关,故亦有“门脉系脑病”或“门-体性脑病”之称。肝昏迷病人有血氨增高和不增高两类,前者称为“氮性昏迷”,多见于慢性肝衰,如门脉性肝硬化等;后者称为“非氮性昏迷”主要见于急性肝衰,如暴发性肝炎等。  相似文献   
4.
<正> 本文报道了78例门脉高压症患者的食管静脉曲张和胃粘膜损害的内镜所见,探讨了这些改变与出血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根据有无出血史将7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分为出血组(PVHB)和非出血组(PVH).出血组48人,女12人,男36人,平均年龄42岁。非出血组30人,男26人,女4人,平均年龄40岁。胃粘膜病变按胃镜检查所见,记载有无  相似文献   
5.
<正>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系一常见病,与胃癌关系密切,国内外研究报导甚多,但目前对其镜下诊断标准及Strickland等的分型意见看法尚不一致,本文就我院181例病理证实的CAG,在临床表现、胃镜诊断、粘膜活检、胃液PH值及游离酸粗测、壁细胞抗体检测,结合随访对胃镜漏诊、分型等问题作一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正> 最近,我们在内窥镜检查中发现1例食管内萝卜块,8d 内曾在几家医院先后误诊为食管癌。现将病历、诊治经过摘要报告如下患儿刘雪莲,女,13岁,学生.本院门诊以“食后即吐8d”之主诉拟诊为“食管炎”。经详细询问病史,患儿在8d 前因进食腌萝卜而产生咽下不畅,继之进食即吐.随即到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食管癌。后又赴西安几家医院检查.经 X 线吞钡透视及摄片,见食管中段阻塞、钡剂通过不畅,仍诊断为食管癌.诊治经过:1989年5月6日,用 Olympus SQ_(10)型纤维胃镜检查,见距门齿30cm 处食管内有一巨大异物堵塞管腔,用三爪钳夹持可上下活动,随之连同胃镜一并退出,见其是一块体积为2.5×2.0×2.0cm~3大小之萝卜块。再次进镜见粘膜糜烂,充血水肿,因进镜有阻力而未继续插镜。4d 后,(?)Olympus P_5型纤维胃镜重新检查,见门距齿28cm 处食管后壁有一面积约1.0×0.6cm~2之溃疡灶,周围有3处潮红斑,此段至贲门管腔狭窄,直径约1.2cm 左右,粘膜光软,蠕动正常,扩张良好.讨论:患儿误诊为食管癌有以下几点教训:①几家医院的初诊医师对病史的收集、分析不够全面,仅凭简单的“食后即吐”就草率做出诊断是不够恰当的;②过分相信 X 光检查,而忽视了考虑使用胃镜这个很有价值的手段;③忽视了在年龄上的鉴别诊断:据有关文献报道,食管癌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尤以60~70岁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