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5篇
综合类   4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机动化程度日益提高,就北京而言,截止到2002年十月份,机动车总量已经突破180万辆.较大的机动车基数面对相对滞后的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措施,使得城市交通矛盾日益突出,道路拥堵、城市交通安全等问题接踵而来.同时,道路使用者也对交通的要求不断提高,给现代的交通组织管理提出了更多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振动沉管碎石挤密桩在高原湿地软弱地基的应用,并阐述了振动沉管碎石挤密桩加固软弱地基的原理、适用条件、设计计算及施工。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机动化程度日益提高,就北京而言.截止到2002年十月份.机动车总量已经突破180万辆。较大的机动车基数面对相对滞后的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措施,使得城市交通矛盾日益突出,道路拥堵、城市交通安全等问题接踵而来。同时.道路使用者也对交通的要求不断提高,给现代的交通组织管理提出了更多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结合力学分析和极限分析中的上限定理,推导出了存在张性裂缝时边坡维持自稳的极限高度,对边坡发生滑坡、崩塌破坏的条件进行了理论界定。在此基础上,以实际工程中遇到的某土-岩二元结构边坡为研究对象,借助有限元方法对坡角、坡高影响下边坡的破坏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土-岩接触面产状一定的情况下,坡角是边坡破坏模式变化的控制因素,坡高对破坏模式的影响则不是很明显,符合实际规律;对于本研究中边坡实例,当坡角在65°左右时是其发生滑坡、崩塌破坏的理论界限,小于此坡角时可能的破坏模式以滑坡为主,大于此坡角时发生崩塌破坏概率增加;当保持坡度在65°时,坡高的变化对坡体内拉应力发展深度及分布状态的影响很小,边坡的破坏模式还处于滑坡破坏与崩塌破坏的临界点附近。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可为类似边坡的稳定性和破坏模式研究提供思路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公路作为一种纵向延伸的线性工程,穿越不同的地形、地貌单元,所涉及的边坡具有种类广、数量多的特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各种常见的公路边坡形式的数值模型,对其稳定性和可能的破坏模式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坡脚处剪应变随坡高增加而增加,边坡稳定系数随坡高增加呈幂函数减小,坡高小于20 m时稳定系数减小明显,大于20 m后其变化趋势变缓;(2)随着坡度的增加,坡脚剪应变增加更为明显,边坡的稳定系数随坡度增大同样呈幂函数减小,坡度小于40°时变化较大,大于40°后变化趋缓。另外对比来看,稳定性系数对边坡坡度的变化要更加敏感一些;(3)若坡体内部存在外倾的结构面,边坡破坏时将在覆盖层内拉张产生圆弧形滑面,并沿接触面产生复合式滑动,此时边坡的稳定性将主要受接触面的性质所控制,如结构面倾角、强度参数等。(4)阶梯形边坡比一坡到顶的直线形边坡稳定性好,但大平台阶梯形边坡各级边坡自身的稳定性不容忽视。微凹形、直线形、微凸形3种坡面形态下边坡稳定性依次变差,工程中建议合理利用凹形边坡,而对于凸形边坡应该慎重利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路面积雪结冰对公路发展和交通安全运营的制约因素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抗冻结路面作为清除路面冰雪的有效措施,可以保障道路畅通和行车安全,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运营效益.综述了抗冻结沥青混凝土路面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重点介绍了化学类、物理类及物理化学类抗冻结路面.  相似文献   
7.
呼集高速公路K415+950处路暂高边坡坍塌治理方案经过一年多的观测,证明效果良好,对于类似病害的处治可以推广应用,同时也说明,路基防护应以边坡稳定为前提,结合边坡地质情况,尽可能不用或者少用大面积的圬工防护,真正做到“安全至上,资源节约”。  相似文献   
8.
张宝龙 《公路工程》2015,(2):332-334
粘结层对白加黑路面结构的整体性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使沥青面层很好的与水泥混凝土粘结,同时提高白加黑路面的抗剪性能。拟通过层间剪切试验、层间拉拔试验及沥青涂层浸水后试验,研究铺装结构层层间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不同防水层拉拔强度的变化规律及水对改性乳化沥青的抗剪强度和粘结强度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发展,城市交通供求关系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尖锐,交通拥堵已经是中国面临的极其严重的"城市病"之一,交通需求管理正是在应对城市交通拥堵以及由此引发的诸如安全、环保、能源等方面问题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世界上最早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首先出现在经济起步较早、人口稠密、而土地等资源又相对紧缺的地方,如香港和新加坡等.这些地方当初的经济发展带动了机动化进程的加快,在人口密度高、缺乏空间资源的情况下,许多限制小汽车需求而鼓励大众公共运输的交通政策被提出来,这就是最初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