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公路运输   11篇
综合类   1篇
铁路运输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速铁路灾害监测系统现场监测设备脱离监控是目前灾害监测系统发生频率高、影响大的一类故障。通过对全路灾害监测系统现场监测设备脱离监控情况的调研,将现场监测设备脱离监控故障按影响范围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故障原因。结果显示,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期间,在全路共发生的54次大范围现场监测设备脱离监控和184次局部监测点现场监测设备脱离监控故障中,传感器故障和网络故障是造成灾害监测系统现场监测设备脱离监控的主要原因,两者占总故障原因的38%,其次是电源故障、防雷模块故障等。最后,从系统管理、软硬件维护、应急处置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与建议,为优化灾害监测系统建设和运营维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并且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欠发达地区的培训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在对欠发达地区培训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3.
我国港口正处在改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科学界定港口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成为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综合考虑港口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多层次性和难以量化的特点,本文在分析各类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港口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通过数据采样和问卷调查的方法量化分析每个影响因素对港口转型升级效果的作用,并构建关键影响因素集。相关结论可为港口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加快中国高铁灾害监测系统走出去的步伐,研究提出了印尼雅万高铁灾害监测系统解决方案。在系统分析印尼雅万高铁沿线自然灾害、侵限事故特点及监测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高速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的建设经验,提出了雅万高铁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系统构成、功能、网络、接口等,并提出了我国高速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适应性改造技术,包括软件本地化、系统功能、终端设置、维护管理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高速铁路灾害监测系统大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高速铁路灾害监测系统的大数据分析研究,通过分布式文件系统存储、MapReduce/Spark计算框架、数据挖掘等技术,对高速铁路灾害监测系统的灾害规律分析、灾害预测、运用规则优化、监测点布设优化、设备选型、设备状态分析等进行研究。以大风规律和设备运行状态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左右的大风集中在15~16 m/s之间,通过优化大风报警阈值,可有效降低大风报警次数;电源故障是灾害系统设备的主要故障,需对其进行重点监测和维护。该研究可解决目前灾害监测系统运用和维护中遇到的问题,为灾害监测数据综合分析与应用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7.
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解决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充电问题。本研究针对充电较快的直流充电过程中车辆与非车载充电机的CAN通信网络的稳定性,从通信数据完整性、灵敏性以及抗扰性3个方面,设计了测试方案并进行测试分析,得出结论:所选测试样品在未加干扰时均可保证通信数据的完整性,并均可在指定时间内响应对方的通信数据并回复,灵敏性会随着车辆或者充电桩控制充电系统其他部件的增加而变弱;可承受一定程度的浪涌冲击和传导抗扰,但随着干扰等级的增加,通信品质变差,通信中出现的错误增加。建议后面围绕软件干扰、增加浪涌冲击以及传导抗扰等级、围绕通信系统本身硬件情况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其使用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整个高压系统的关键元器件之一,高压连接器的可靠性及使用安全至关重要。本文研究电动汽车用高压连接器的发展历程,分析产品的关键参数,针对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性能指标,设计了测试验证方案,搭建了高压连接器测试系统,开展高压连接器的端子抗拉力、电流循环等方面的测试,为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9.
10.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拓宽了教育教学时空。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本文对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趋势做了分析,并探讨了这种转变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