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篇
综合类   2篇
水路运输   2篇
铁路运输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研究有效的降噪车轮方案,在柔性车轮和轮对的NVH特征分析基础上,提出阻尼环约束的降噪设想.通过柔性车轮NVH特征分析及相关的轮轨噪声预测与试验结果对比,可以认为由于轮轨接触摩擦约束作用,车轮不可能产生轮辐弯曲模态振动,因而也不会形成TWINS模型所预测的0.3 kHz噪声成分.在力锤以及轨道不平顺与粗糙度等效力谱激扰作用下,柔性车轮和轮对NVH特征对比表明:车轮噪声是由轮辋高阶模态振动引起的,而这些高阶模态振动的主要激扰源应当归结于轨道粗糙度;阻尼环约束对这些高阶模态振动稳定性具有非常理想的校正效果,因而可以作为构建未来降噪车轮技术的理论依据;轨道不平顺所形成的轨道力谱只能使车轮产生低频动力作用,并引起道床、桥梁和附近建筑物的低频机械振动.  相似文献   
2.
<正>1407年九月初二,大明国首都南京充满了节日般的欢乐。远航归来的郑和,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献俘仪式。当着文武百官和各国使臣的面,郑和将其在南洋旧港擒获的海盗首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湄潭县历年来洪涝灾害频繁,严重制约着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设,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60年以来防洪工程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减灾效益。湄潭县防洪减灾经济效益分析,旨在分析湄潭县防洪体系的建设在经济上是否合理,从而为防洪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西南人民盼望了近百年的南北通衢大道——内昆铁路已于2001年9月19日全线铺通。从1905年云南成立“滇蜀铁路公司”,筹划修建滇蜀铁路,到这条钢铁大道横亘于乌蒙山中,连接起川、滇、黔三省,时光已过去了近一个世纪。 百年梦圆内昆线 内昆铁路从四川腹地内江出发,经宜宾,下昭通,达昆明。这条线路,自古以来就是中原进入云南和南亚、东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至今,在金沙江支流横江峡谷,秦汉时代留下的五尺道,与内昆铁路隔江相望。 正因为这条联系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南北要道崎岖难行,20世纪初,云南就组建了官商合办的“滇蜀铁路公司”,准备开发这条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于1952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以其较强的优势在业界迅速发展,连续梁桥的施工方法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先简支后结构桥梁施工技术,它是对普通钢筋连接处开裂的问题上进行改良,有效克服预应力和非预应力两种力从而不协调导致的结构变形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桥梁连接性不好这一难题。先简支后施工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施工方法,就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的概述、优点、施工工艺以及质量控制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桥梁是公路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交通运输效益的持续上升、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新时期要进一步发挥桥梁的运输功能和运输效益,首要问题是确保桥梁工程的质量安全。在桥梁工程质量安全评估标准中,抗震性能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评价标准。拟就以桥梁抗震性能这一课题为研究方向,具体分析在桥梁抗震预防工作中采用高强轻质混凝土的作用影响,用以指导实践桥梁质量安全工作。  相似文献   
7.
为了合理分析沥青面层在重复荷载作用下的损伤发展过程,针对沥青面层进行了模量检测,采用沥青面层模量衰变量与沥青面层无损状态下模量的比值来反映损伤程度,并对该损伤随荷载作用次数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通过足尺加速加载试验来模拟重复的车辆荷载作用;采用落锤式弯沉仪(FWD)、便携式地震波路面分析仪(PSPA)和单轴压缩动态模量试验来获取非加载区沥青面层无损状态下的模量;采用PSPA来获得加载区沥青面层不同损伤状态下的模量;计算得到模量衰变量与无损状态下模量的比值;分析沥青面层的损伤演化过程,建立起沥青面层非线性损伤演化模型,对沥青面层各深度处损伤发展的快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可利用S形模量主曲线将各试验所得的无损模量进行统一,现场检测手段获得的模量分析结果符合室内动态主曲线的预测结果;同时,损伤演化模型中的寿命因子可用于判断沥青面层损伤发展的快慢;对该参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发现,轮迹带外边缘和轮隙中心在垂直于行车方向上的损伤随深度的增加而减缓,而在轮迹带其他位置和方向上,沥青层层中的损伤发展最快。借助所建立的非线性损伤演化模型,可为沥青层的损伤发展提供判断依据,并为优化养护时机和养护策略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