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6篇
综合类   10篇
铁路运输   14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的动力分析与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铁路路桥过渡的不平顺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受列车载荷影响较大范围内(基床以上部分)线路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即轨道综合模量(基床以上部分)线路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即轨道综合模量(刚度)平顺过渡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刚性桥台与柔性路基间工后沉降差引起轨道弯折的变形限值问题。根据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车辆/轨道/路基系统的动力分析,路桥间刚度差的变化对行车的安全和平稳有一定影响,但不作为设计的控制条件。由路  相似文献   
2.
梁波  蔡英 《路基工程》1997,(6):14-19
本文运用波动理论的反射、折射原理、探讨了土工合成材料在高速铁路路基中的隔振减振效应。分析表明,土工合成材料由于其较高的弹性模量和较大的阻尼而且有良好的隔振、减振作用。  相似文献   
3.
运用车辆-轨道-路基大系统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理论,对高速列车通过路桥过渡段的动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路桥间轨道基础刚度的变化对行车的安全和舒适性影响甚微,由路桥结构的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轨面弯折变形对行车的影响则非常剧烈.在此基础上,对过渡段的变形限值与过渡段长度的确定方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技术处理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以车辆与线路大系统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分析为基础,并参考有关的技术资料,对我国高速铁路路桥过渡的主要设计及技术处理措施提出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5.
碎石路基压实连续控制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碎石路基工程实例,介绍压实连续控制的动力学方法的应用试验研究,分别从压路机性能参数、压实程度、压实均匀性等方面进行了实时监测与控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得出了原位试验结果与动态评价指标之间为正向关系的结论,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果,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速铁路级配碎石基床表层不同厚度动态大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实施了路基动态大模型试验 ,对不同厚度级配碎石基床表层结构的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填土表面动应力和基床表面弹性变形与级配碎石厚度关系密切 ,随级配碎石厚度的减少呈指数增加。长期动荷载作用下 ,级配碎石基床表层结构动态性能稳定。可根据路堤填料的动力特性及弹性变形限值确定经济合理的级配碎石基床表层厚度  相似文献   
7.
土工格栅、格室和筋砂垫层大模型试验及抗变形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土工格栅及土工格室加筋砂垫层处理松软地基进行了室内大模型试验,对其抗变形能力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试验及理论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加筋垫层能够有效分散载荷,显著提高地基K30值,使地基下沉减少40%左右。  相似文献   
8.
铁路路基动态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本文分析了列车荷载作用下路基的特点,通过1:1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路基的动应力、永久变形、弹性变形和加速度随列车苛功的重复作用次数、轴重及运行速度的变化规律,同时提出了改善路基的动态特性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9.
高速铁路路基结构空间时变系统耦合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虑高速线路的实际工况,建立了包括轨道结构和车辆的路基结构空间时变动力系统分析模型.将线路结构及车辆离散为不同的单元,采用能量原理导出了系统动力方程,进一步建立了系统动力矩阵.作为模型的验证,对连续谐波不平顺条件下系统动力响应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车辆走行过程中的车体加速度、动轮载以及基床动应力、基床动变形等动态响应结果.计算结果表明,本文中的计算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0.
考虑高速线路的实际工况,建立了包括轨道结构和车辆的路基结构空间时变动力系统分析模型。将线路结构及车辆离散为不同的单元,采用能量原理导出了系统动力方程,进一步建立了系统动力矩阵。作为模型的验证,对连续谐波不平顺条件下系统动力响应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车辆走行过程中的车体加速度、动轮载以及基床动应力、基床动变形等动态响应结果。计算结果表明,本文中的计算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