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5篇
水路运输   10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通过对上千根基桩沉桩过程桩身应力的的统计,找出桩身应力的极值分布,总结出一套适合于预应力混凝土桩和钢管桩的沉桩过程桩身应力控制标准。根据该标准,监控沉桩过程桩身应力值,调整沉桩指令,有利于提高沉桩效率,保证桩身质量。研究成果是对现有规范和的丰富并对工程应用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如何避免预应力混凝土基桩在锤击施打过程中的桩身断裂、破损现象,如何制订经济、合理、高效的沉桩施工方案是摆在工程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利用可打性GRLWEAP分析和全程动测监控理论在湛江某码头工程中的成功应用实例,通过对可打性分析与沉桩过程中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探讨基于波动理论基础的沉桩控制方法,旨在为工程沉桩施工及质量控制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四点弯曲试验方法,对6根改进型后张法大管桩进行抗弯试验,测得桩身开裂弯矩和极限弯矩,并与国内同类型高性能管桩的抗弯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型后张法大管桩的抗裂性能有很大的提高,而极限抗弯承载 力提高不明显,在小范围内提高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能提高管桩的抗裂性能;同时,悬臂端的长度对抗弯试验有很大的影响,悬臂端的最佳长度为0.08L~0.1L。  相似文献   
4.
在软土地基密集群桩沉桩施工中,由于桩基的布置较密,后打入的桩会对先前打入的桩产生一定的挤密(挤土)效应.结合工程需要,通过采用高应变法测试桩的竖向承载力和侧阻力来研究软土地基中密集群桩沉桩施工中的挤密效应,并对沉桩过程中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为工程沉桩施工及质量控制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海洋湿热环境下高桩码头桩基的腐蚀破坏是影响结构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提升高桩码头使用寿命的瓶颈。基于室内海洋湿热环境模拟系统以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采用外接直流电源的方法进行人工加速腐蚀;运用半电池电势理论,依据腐蚀越严重、电势值越高的规律对CFRP-钢管混凝土桩基的腐蚀特性进行定量、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桩基腐蚀越严重,电势值越高;粘贴两层CFRP比粘贴一层CFRP的防腐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6.
通过深厚老沉积土地区钢管桩的压桩试验、拔桩试验和桩身轴力试验,探讨了深厚老沉积土地区钢管桩压桩和拔桩的土阻力分布规律,得出如下结论:深厚老沉积土地区钢管桩压桩状态下侧阻力均值为76.79 MPa,比一般黏性土高27.5%~30.6%;老沉积土拔桩状态下的侧阻力值达到42.4~52.8 MPa;老沉积土拔桩侧阻力和压桩侧阻力的比值均值为0.84,比一般黏性土值要高5%;老沉积土压桩和拔桩侧阻力较为恒定,随着土层埋深和土层厚度的变化较小。这对深厚老沉积土地基中钢管桩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直径超长嵌岩桩在工程中应用广泛,但其荷载传递机理和承载能力特性的研究仍不够深入。针对现有现场试验研究和数值分析的不足,基于马来西亚槟城二桥工程,对大直径超长嵌岩桩承载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研究。通过对比发现,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自平衡法的实测数据有较好的吻合性,但由于土动摩阻和孔隙水压力影响,静动法测试结果比自平衡法大30%左右。大直径超长嵌岩桩侧摩阻力从上而下逐步发挥,且沿深度非线性分布现象明显。实际总的桩侧摩阻力占荷载90%,远小于桩土极限侧摩阻力。  相似文献   
8.
以珠海高栏港码头结构为工程背景,对码头的大直径PHC桩的数值模拟技术和承载特性进行研究。首先采用ABAQUS进行数值模拟,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的可行性,然后通过桩径、桩长,桩侧土和桩端土等一系列参数的变化,探讨这些参数对PHC桩Q-S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有限元计算出的位移比实测结果高出2%~20%,桩长超过50 m的PHC桩属于超长桩。  相似文献   
9.
10.
应用渡动理论摸索一套适用于混凝土预应力管桩沉桩施工的监控方法以实现高质量的沉桩施工.沉桩施工监控包括在施工前的数值模拟计算,施工中的实时监控并以实测数据为基础修正数值计算模型,及下达调整跳高或停锤施工指令,由此组成了一套半闭环施工监控系统.在近海超长桩沉桩施工中的应用结果表明,通过沉桩施工监控可以有效避免桩身因锤击施工造成破坏,同时保证了桩基的极限承载力,提高沉桩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