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8篇
水路运输   1篇
铁路运输   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盲孔法测残余应力中的等轴三角应变花应变释放系数进行有限元标定和塑性修正,得到了塑性修正后的应变释放系数;采用盲孔法对高强度钢水下承压结构典型部位的焊接残余应力进行测量,根据测试得到各测点的释放应变值,结合修正后的应变释放系数计算得到了水下承压结构典型测点的残余应力值。结果表明,水下承压结构焊缝附近纵向残余应力可达0.5倍屈服极限,周向残余应力可达0.4倍屈服极限。  相似文献   
2.
以高速铁路隧道内接触网为研究对象,建立列车-隧道结构-接触网系统-空气的流固耦合计算模型,分析高速铁路隧道内列车风荷载下接触网系统的振动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列车风荷载作用下接触网系统振型主要表现为,以沿着隧道纵向的前后摆动为主,左右摆动和扭转为辅;接触网系统的动位移和加速度的振动时间与振幅均与列车风相一致,即在列车风出现时接触网开始出现振动,车头达到时风速开始加大,振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同步增大,在车尾经过时达到最大值,各方向分量的振动幅度大小顺序为:纵向分量横向分量竖向分量;衬砌的振动响应特性与接触网类似,但动位移的主频和振幅相对较少。研究结果可为高速铁路隧道内接触网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对植物符号元素在火车站候车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原则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与探讨后,通过实际情况出发,对具有代表意义的火车站候车室空间实地调查,并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级别的火车站环境根据具体情况,从平面布局、色彩搭配、季相变化、心理效应等角度分析研究植物符号元素的装饰设计模式,对于植物符号元素在候车室内装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了总结,相应的也提出了改进方法,并对在火车站候车室内装饰设计中运用植物符号元素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建立驾驶室翻转过程的数学模型,得出最佳的扭杆安装预扭角度,并进行了轻便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翻转机构的轻便性大大改善,为翻转机构改进设计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6.
针对某款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以整个循环工况的燃油经济性最优为目标,运用离散动态规划算法,得到PHEV的全局最优控制策略。并通过在逆向计算中设置不满足条件的控制变量的收益函数为无限大的方法,来达到电池荷电状态平衡。最后建立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对获得的全局最优控制策略进行仿真验证,并与采用瞬时最优控制策略得到的仿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全局最优控制在满足电池荷电状态平衡的前提下,获得了比瞬时最优策略更好的整车燃油经济性。  相似文献   
7.
设计了某中型货车驾驶室翻转扭杆,对其尺寸进行了精确计算,经过应力校核使扭杆符合应力极限要求。根据给出的加工工艺进行扭杆加工,并将扭杆试件安装到扭杆试验机上进行静扭、疲劳等试验。试验结果证实样品合格,验证了所用设计方法的实用性和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在上软下硬复合地层进行隧道爆破开挖的过程中,爆破地震动效应会引起软硬岩体间相互挤压、错动,加剧围岩失稳。采用爆破荷载模型进行参数分析,以确定不同岩体参数对隧道爆破施工的影响;同时,基于灰色关联的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岩体参数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上软下硬复合地层隧道爆破施工地震动效应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密度比弹性模量比泊松比内摩擦角比,并根据研究结果讨论了对隧道爆破施工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某款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为例,根据对工况点进行能耗计算的结果,将其动力总成工作区域划分为4个区域,分别对应于动力总成4个不同的工作模式.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控制策略,建立了动力总成Matlab模型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整车的燃油经济性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设计了一种由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和锂离子电池组成的新型混合动力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燃料电池混合动力能量管理策略,实现了按功率需求的变化频率对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和锂离子电池进行能量分配,从而改善了系统的性能,延长了部件寿命;进行了该系统的建模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很好地实现功率分配,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